我们都知道男孩和女孩的养育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由于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以母亲的教导方式为主的,所以导致孩子们都和母亲比较亲。
婆媳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母亲在孩子身上注入了太多心思,导致在一个家庭中母亲没有把更多的爱给予父亲,而是给了这个儿子,所以导致在面对儿子从男孩长成男人的过程中,母亲的很多行为都是在阻止他成为独立自主的、拥有自己生活的男人。
比如她给了这个儿子“无条件”的爱,可以为他付出一切,甚至这个男孩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母亲也要去为他做,比如收拾房间、洗一些贴身的衣物等等,这就造成了母亲对儿子的情感是亲密无间的。
这样的做法导致了这个家庭中一家三口的关系是失衡的,尤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丈夫和儿子都是母亲身边最亲近的人,不同的是丈夫拥有独立的想法,但儿子却可以任由母亲去教导。
我们会发现很多母亲对待一个童年的男孩很凶、很严厉时,其实潜台词是“我对你这么好,付出这么多,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话”。而当一个母亲在儿子身上注入的心思越来越多的时候,连孩子的父亲可能都很难插手孩子的教育问题。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伙伴,母亲的形象会开始慢慢变得不那么严厉,因为当孩子逐渐长大的时候,就意味着他没有那么弱势了,不一定什么都要听从母亲的了,所以相比之下,那份严厉会大打折扣。
很多即将步入婚姻的男方都会对女方讲“在我家一定不会发生婆媳问题,你放心”。而说这样话的那些家庭也都在面临着同一类婆媳问题。
男方的想法是“我母亲对我特别好,特别惯着我,所以我有女朋友,母亲也一定会爱屋及乌,像对我一样,对我的女朋友”。
而在面对男方这些言辞的时候,女方并不会全然否定,但内心却是打鼓的。
婆婆在儿子身上付出的时间及情感都是成本,但是当这些成本转化为一个男人即将拥有自己的小家的时候,这位母亲在情感和心理上都会感受到深深的孤独和无助,因为把儿子当作整个家庭的重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可随着这个男人在家中的痕迹一点点的淡出,母亲很容易将自己对情感和心理上的依赖升级为身体上的不舒服,比如有时候会出现感冒、发烧、心脏不适等等,其实是心理上有很多想不通、看不开的地方。
在一个家庭中夫妻才是主旋律,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不论男孩女孩,他们终究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决策去塑造他们自己的人生。
没有哪个孩子应该是父母的附属品,而作为家长其实如果做不到爱屋及乌,至少要把孩子独立的情感和空间还给孩子,把自己的时间交还给自己的伴侣,这才是健康的家庭体系。
在面对婚姻这件事上,越来越多的女孩不敢嫁,其实都在于这个男人究竟如何处理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很多婆婆会教育儿媳妇,希望她能像自己照顾儿子一样去精心呵护,这就会造成大量的小夫妻关系失衡。
婚姻中的男方认为母亲对自己很宠爱,这样没什么不对,而当女方提出异议时,这个男人会认为是妻子对自己的母亲不够尊重。
这样的三角关系使得母亲与儿子是很容易产生共情,并相互理解,而妻子的角色却显得有些尴尬,委屈却不知如何为自己争取立场。(共情是指儿子在情感上很容易理解母亲的感受,而忽略妻子的感受)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阶段,合理的家庭教育自然必不可少,但家庭教育的前提是父母情感很和谐,不至于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否则不论这个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她)们成长过程中都会背负巨大的压力,认为自己不论做什么都无法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并且会使这个孩子在成年后做任何决定都无法完全独立。
这个独立是指很多决定自己人生轨迹的事情,孩子们自己做不了主,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决定,而是常常在做决定前会想到父母会如何考虑、如何做决定、怎么做才能使父母高兴。
其实正常范围内的亲子关系及年轻人与双方父母之间的相处都没问题,但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在步入婚姻后,却因为柴米油盐及对方家庭的参与度而产生大量的、持续的婚姻问题,使婚姻中出现越来越多外人无法理解、但夫妻两人又都在捍卫的个人立场。
其实婚姻中不论出现任何问题,包括对方家庭对于双方婚姻参与过度的这类问题,只要夫妻两人可以统一立场,以维护共同的婚姻为前提去考虑问题,相信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