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如果我再不表白就没有机会了,于是我大声喊出:我爱你!《人民日报》。
真的,我看过那么多的报纸,但是从提高写作水平,雕琢用词技巧方面,无出其右者。
《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的喉舌,站位高、立意新,这份报纸,汇集了我国所有可以公开的智库的所思所想,我们经验有限,不可能把千百个行业都研究一番,但是在这份报纸里,各行各业的翘楚会发出正面的声音,剖析社会百态,在短时间内提高我们的逼格,对各行各业有大致的了解,对相关行业的最新进展、国家大政方针有深入的领会,对汉语言文学的洗练用词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在这里你会爱上汉语。
当然我也发现不少90后的朋友,对这份报纸的印象不是很好,我理解,他们生活在多元化的时代,前几天在简书写了一篇文章《我为何迷上了人民日报》,在点击量突破7000的情况下,引发了正反两方长时间的辩论。而简书作为一个90后大学生练习写作、袒露心声的窗口,做到百家争鸣,其实也体现了媒体包容度。
其实我看这份报纸也是有选择性的,目的明确: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鉴赏力,吸收名家的用词之妙,体会文字的凝练美。在当今注意力经济大潮中,想写出爆款文字,标题很重要。《人民日报》很多标题很棒:《国足上了堂“复习课”》《职称改革--如何释放人才红利》《败在优势上岂不可惜》《给大自然写封情书》《殷勤探看历史幽深处》《让受助者有尊严,让懒惰者没空间》
这份报纸是学生的写作范本。这份报纸对于职场中的白领、公务员,仿佛是绝世武功的大侠。他引领你,教给你行文的技巧,教给你写作的奥妙。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沟通。如果参加各种写作培训班,花费巨大,如果你请私人教师传授,需要请客送礼、笑脸相待。《人民日报》作为一个沉默的老师,物美价廉效果好但是见效慢。
可能有人说,“你骗人,我看了不少期《人民日报》,但是我的写作水平并没有提高!”也许他是受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影响。谁说付出一份耕耘,立即就能收获?大多数时间不是“及时反馈”的过程。当你在阅读一份《人民日报》的时候,处在 “一份耕耘”阶段,但是大部分看这份报纸的人根本坚持不到“收获”的那一天,就早早放弃了。因此很多人开始怀疑这份报纸,怀疑是否一定有回报。经过他们的思考,最后决定放弃继续阅读,摘抄,停止努力。
在这里我想谈一下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就是指你做了某项选择,而不得不因此失去的其他利益。比如,如果做出选择A,就必须放弃B的话,B就是A的机会成本。
其实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机会成本。我们如果选择去电影院看张嘉佳的《摆渡人》,就不能同一时间去阅读优质的《人民日报》提高写作能力;如果我们选择去看长达58集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个时间段就不能选择去看完小说《赎罪》《一个人的朝圣》《质数的孤独》。因此,《人民日报》就是电影《摆渡人》的机会成本;小说《赎罪》《一个人的朝圣》《质数的孤独》就是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机会成本。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机会成本,多计算一下机会成本吧! 我们的时间成本何其珍贵,如果我们渴望成为日新月异、每天进步的群体,必需考虑机会成本这个问题。而把《人民日报》、优质严肃小说、运动健身作为A选项,让抽烟喝酒、猫在沙发上刷电视剧、暴饮暴食等B选项成为A选项的机会成本,则是人生的大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