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关于上985、211院校的热烈讨论,主要是因为有一名企HR在选人时,将985、211院校毕业的学生简历带走,而将非985、211院校学生的简历直接丢进了垃圾桶。虽然他们在宣讲会时讲的是只看重能力,不看重学历,但是在实际遴选时,他们选人的默认标准还是名校更好,毕竟从整体能力素质方面来说,名校会更高一点,而且可以减少简历筛选的工作量,HR也是人,他们也逃脱不了世俗的认知。当时看到这个讨论时,很庆幸自己是毕业于211于院校,当年自己的简历没有被丢进垃圾桶。
可能是因为带着211院校的光环而被前东家收留,另外确实也因为自己当时在学校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而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所以就从毕业后一直留在前单位,一直到今年9月份,时长约7.2年,这远远超过了同期毕业的绝大多数人的第一份工作时长。
在这七年多里,我也一直以一个学生的心态,认真学习着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将工作做到更好,努力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被领导和同事所认可,然而事实证明,不是努力就能被认可,认可是需要每个方面的努力,而我只做到了自己能力的提升。
终于,随着“七年之痒”的到来,以及对于个人发展和金钱物质的更多追求,我选择了跳槽。
跳槽面试的时候,211院校毕业以及七年稳定的工作经验为我带来较大优势,我轻松的面试进了目前行业内最火的公司。能面试成功,真的非常感谢当初因为怕失业而去努力的自己,和前公司对于新员工的扎实培养。
顺利的面试成功,以及新公司所给我的岗位和评级,让我产生了一定的优越感,至少在同批次入职的新员工中,我是属于岗位评级最高的。
带着这样一份优越感,我参加了新员工入职培训,就是这个培训,让我产生了很重危机感。
我参加的这期新员工入职培训,是新公司的第十二期入职培训,基本上每月一次,因为现在公司处于高速发展期,人员需求较大,不断有新人加入,单单算这12期的入职人数总和就已经是我前公司的2倍,足可见现在公司的规模,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次培训的人员。
和一般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流程和内容都差不多,但是不同的是,新公司此次入职培训是三天完全脱产的封闭培训,所安排的内容不全是宣贯式的讲述,更多的互动与实践,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快速的融入公司文化,以及加深新员工之间的认识。这一认识就不得了了,迅速让我觉得我的优势不过就是7年的工作经验而已。
此次参加培训的新员工有社招的,有应届毕业生,有全球校园招聘过来的管培生。大概了解到一些人员的信息如下:社招的人员,有从奥迪、大众过来的,有从媒体过来的,基本上都是行业知名的,课间的时候随机认识到一个社招的同事,是从传祺离职,自己去读了工商管理硕士,然后再过来的;应届毕业生基本上都是985/211的;最厉害的是这些管培生了,都是国外留学回来的研究生,更有厉害的是清华的本科,剑桥的研究生,以往这种人我只在电视里见过,从没想过会和自己共事,他们的教育背景以及从业经历都强大到让我惊讶,更让我自卑的是,他们中80%的人是90后,做为85后的我,在这群人中已经算是老人了。
和他们比起来,我的教育背景根本就拿不出手了,唯独比他们有优势的是我的工作经验以及临场表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也将慢慢贬值,我深深的感到了一种危机,如果再往后三五年,我将拿什么和他们去拼?我如何在公司立足?
这种危机,在以前的公司,我是从来没有过的,因为我可能就是那个威胁他们的人,而且前公司也基本上不会裁人,所以大家都是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
但是现在不行,这种危机是切身感受到的,是必须要面对的,而且除了上面所说的危机之外,新公司领导对于业绩的要求更高,管理更严苛,这也要求我不得加强对于自己能力以及学习的提升,如果做不好,就要面临着末位淘汰的危险。
现在感受到了以前没有的压力,这是跳槽带来的结果,不能说不好,因为他让我跳出了自己世界,走了一个更大的圈子,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来审视自己,追赶别人,很荣幸自己工作、学习在一群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的团队里。
很庆幸自己选择了换一份工作,而不是继续在原来的地方脚踏实地。
世界在变,未来在变,如果一味的守着自己那点可怜的优势而拒绝承认别人的强大,那么总有一天,你将什么都没有。
跳槽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从现在开始,为自己职业发展做好知识储备,提升各方面能力,拉大自己相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