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万物赠我浓情蜜意》
植物静默独立,仿佛是你在世间的一种感情认领,它们不特为取悦谁而存在,当你倦怠的目光投入到绿意芳丛,收获的是几许愉悦与安然。喜欢植物,它们需之甚少,只要土壤空气阳光水分,就会还你一片绿荫,一抹缤纷,一缕幽香。有时候,喜欢去认知植物,虽然我分不太清它们是什么科什么属,但总觉得那些草木就好像是身边的朋友,与这些熟识的草木朋友们在一起感觉并不孤单。
也曾因此而读过一些关于草木的随笔集。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以成都草木为主,文集有中年男人式的老成持重 ,但总感觉太中规中矩了,能让人记住的地方不多。
沈书枝的《八九十枝花》,琐碎平实,有些小清新的文艺范儿。
徐昕的《采绿》,细腻详实,图片够多,能作辨识植物虫鸟之教科书。
凌小汐的《花间十六拍》,从诗词音画入笔去阐释花木,书中多了诗意的空灵唯美,但整本通读下来,感觉乏动人心弦之处。好似一个云端里的美人,美则美矣,只是不接地气。
汪老的《人间草木》,不必细说了。这个老顽童的草木小品文,大雅若俗,返璞归真,有孩童式的狡黠,又有阅尽世事的豁达,让人捧腹之余,又不禁去细细品匝。
单纯一株花草看似简单,但如果把它了解透彻,那么一株植物涵盖的知识面却是如此广博。可以说,大多写植物的文章都会引经据典,杂糅了诸多典故。然而,像曹萍波这样,把来自《诗经》《楚辞》《本草纲目》《山海经》《华经》《茶经》的文史典故与植物知识,还有她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命思考,全部圆熟地衔接成一个血脉相连的有机体,并且给人轻松愉悦的阅读享受的植物随笔真的太少了。
我是在<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物候志>专栏读到曹萍波关于植物的一系列文章的。一篇篇读来,给人的感觉是文笔如此通透灵动老到,全不像出自一个90后女孩之手。得知曹萍波的文章已结集出版,遂网购来她的《万物赠我浓情蜜意》,径自细读起来。
她在书中写了52种植物,一周一篇,正好是一年。而这52篇文字又按“温暑凉寒”划分,是谓“春夏秋冬,各顺其宜,温暑凉寒,各得其所。”曹萍波眼里的植物皆有浓情蜜意。草木润性,这个女孩子的文字因草木而沾染了才气与灵气,读起来轻松愉悦,让人不觉莞尔。
如<诗经里开出来的花>的开头这样写到:“在阳朔一家咖啡馆的屋顶上,看到平生仅见的最大片的使君子时,我几乎是吱吱叫着的。”再如这篇<却是石榴知立夏> ,由立夏节气入笔,写旧时人们对待节气的那种隆重与仪式感,她这样写到:“旧时的节日那才叫节日啊,像一枚枚闪闪发光的纽扣,牢牢地钉在时间的宽袍大袖上。解开一枚扣子,就能窥见一寸世事的鲜活肉身。”呵呵,这样灵动的文字怎能不吸引你继续读下去呢?
不觉中,人已中年,到了这个年纪,经历了一些人生的跌宕起伏,读书的同时也多了些对生命的思考。所以说,只有那些带着生活质感与生命哲思的文字才能更打动我,而曹萍波这个女孩子的文字就有这样的特质。
如<伏笔万千的归来>这篇,写到童年记忆里的苦楝树,她这样写到:“我渐渐开始确信,人生真的并不是直线而是弧线,于是不得不告诉自己,这辈子已没有办法,再与那两株苦楝花相逢,如今提笔记之,也未尝不是相遇方式的一种。毕竟,世间其实少有决意的离开,多的是伏笔万千的归来。”
如<独属于故乡的风物>这篇,写对茶的认知:“它仿佛是独属于故乡的风物,给世间所有的去乡之人,提供了无数次回首的可能性,让他们在他乡的人间烟火气里,于最陡峭的那个暗夜,期待故人万里归来,之后灯下对饮,说彼平生。”
如写三角梅“它们趴在那些风雨剥蚀的房屋门窗上,像是跟倔强的命运握手言和了,从此不再想闯荡世界,只愿在此老朽一生。”
我最喜欢的还是<再见晚饭花>这篇。曹萍波写她的父亲日渐老去,总觉一事无成而心生沮丧,唯有回忆起童年时采摘覆盆子与地雷花的往事,才会变得神色温柔。她写到:“我一直觉得,回不去了,可能算是这世界上最冷清的四个字,几可为之垂泪……这么多年了,他终于熬到中年,每每望见他的白发,我都悲从中来,人生都是舟上刻度,妄图将旧时旧物铭记,以为未来有的是闲情去实现一切的夙愿,谁知水推船行,日子过了就是过了,谁也回不去了。”这文字写的多像我的中年人生,一事无成,每生沮丧,然而,水推船行,再也回不去了。
曹萍波的文字就是这样,流畅圆润通透,有灵动之美,意境之美,还有哲思之美,阅读时常觉与我心有戚戚焉。
草木是什么呢?草木是我们生活里的那点绿意,供我们栖息给我们慰藉。作家王开岭曾说过: “草木深深,福佑其中;花果累累,生之有养。 我想,若有一日,自己被发配荒野,携一卷《本草纲目》,也就能活下去,芥命无忧了。”
90 后女孩曹萍波说:草木是季候的甜美句点,是年份的诗歌断行,它见证过人们坐在谷仓里痛饮春醪的沉酣时刻,也目睹了人世间最宏大无常的生死歌谣。当人生变成一条有去无回的缥缈长线,而幸好草木有陪伴,四季有轮回,它们在每一个人的命途上结绳记事。所以草木不是草木,草木是你需要刻度刻度也需要你,是相爱的人必须记得,是相知的人等待回首,是远行的人要回到故乡,遭逢那记忆深处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