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何以为师?
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常听前人言,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承铸师魂。从前总是冥想,那区区三尺讲台如何能够“妙笔生花”为那么多的孩子谱写出华美而又绚丽的篇章。在认识了数名老师,瞧见过难以教授的学生后,我逐渐对成为师者生出一种厌烦与畏惧之心。何况,我早已对应试教育将教本来的目的简而化之,升学率成为唯一目标,所有的过程的美好全部抹去,是否能进入一个好的大学成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这类生出了诸多不满。
从前,不懂得为人师之难,也读不懂孔子,总觉得他太过于啰嗦,若要说上中意的老师,我更爱孟子的刚正不阿,“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渐渐地,结识的老师越多,愈来愈受其影响,开始理解孔子的繁絮,他是温厚儒雅的老者,阅尽沧桑,心怀慈悲,杏台春暖,游历讲学,泽被后世。
未尝想,数年后,我也许亦会成为一名师者,难免会面临诸多莘莘学子,是不是也会仔细思索:为师者,为何师者?何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授业,难道仅仅只是将自己的技能与知识传授与学生?解惑,不知其惑从何而来,何谓解惑?
《礼记·学记》“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而传道,应以师者得道为先。无疑,要步入教师的门槛亦是不易的。求学十二载,跨进大学的门槛,用四年去学会如何成为一个老师,且不说成为一名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当是每一位决意成为师者的人的必备基础能力,光是论师范技能与为师育人的修养就得养足了精神潜心研学。更有甚者,在经过了四年的学习后,仍选择进一步研修,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只是为了日后成为一名专业素质水平过硬的老师。
在即将步入大三的前夕,这一个平凡的暑假却因为一些独特经历而变得不平凡起来。因为某些机缘巧合,我有幸成为了几个孩子的老师。并不是从未有过这种经历,但却是第一次同时成为这么多人的老师。当他们目不转睛地望着你,用清脆而又充满生气的声音喊出那一声响亮的“老师”时,似乎觉得那目光如炬,那声音也热烈的像是要灼伤了我一般。一点一点地经历下来,才深知成为一名师者的不易之处,至少从前的那些厌烦与轻蔑都一扫而光。课程繁复冗杂,师者便应以一种敬畏之心,以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曾听言,学生犹如一张白纸,而教师则手持画笔,妙笔生花,创造美丽灵动的画卷。古往今来,亦有无数的教育者默默无闻地度过自己清贫的一生,一灯如豆,四壁青辉。
我从不敢轻言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足够合格的老师,但我却始终神往成为一名称职的老师,至少我愿以赤忱的热血温热一方三尺讲台。
所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从古自今,能传授给学生知识的老师比比皆是,但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师者却凤毛麟角。
或许老师不仅仅是在学科知识上为学生答疑解惑,更应该是每一个孩子在心灵成长上的塑造者,秉承着一颗虔诚的心在孩子幼小的心底种下一颗种子,伴随着孩子成长,一路生根发芽,一路茁壮成长,逐步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在孩子未来的人生中,迎风矗立,摇曳生姿。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爱,是人之本能,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特质,面对年轻的学生们,教师更需要用爱教会每一个孩子去感受生命,唤醒性灵。
教育是一种信仰,为人师是责任、包容、勇敢、坚持、眼界、胸怀、格局和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一份爱感化另一颗迷茫而幼小的心灵。
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实不可姑妄言之信口胡说,否则误人子弟,罪莫大焉。幸而为人师,却不敢自言好为人师,况称其善者?所谓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师者,何以为师?示以美好,授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