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来临后,我是居住在县城里的乡镇基层老师,我是学生的班主任,我是党员志愿者,我是网师,我是线下培训助教,我也一个高三学生的母亲,我身兼数职,每天一睁睁就需要看群内消息,听新闻动态,看相关文件,听上级指示。进入工作状态后,需要测量体温,排查、登记、填写数据,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辟谣,汇报情况。此外,还需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家长沟通,还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单位工会主席和支部书记纷纷向我了解,疫情期间我在干了什么,半月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忙到深夜,利用这个节点,疏理一下我的工作。
一、阅读有伴,彼此照亮
2019年,我参加互加的“勇气读书会”,认真地读了吴虹校长推荐的12本书,让我受益良多。坚持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在简书里留下自己读书心路的全过程,积攒了50多万字的学习心得,成为年度“勇气读书会的榜样教师”。
年初四收到“云伴读(校长/教师)”读书会启动的消息,想都没想就报了名,17天,36本书,35位名家、名校长伴导读,12万多人参与直播,4500多人打卡,我坚持听完的所有老师的课,个别的进行了多次回顾,在小打卡里认真地进行了沉淀和思考,一不小心成了前100名打榜优秀教师。同时我也将这36本书纳入2020读书计划,通过这次嘉宾导师的伴读,我已经对这些书不再陌生,是带着未解的问题去读,并在实践工作中融合,让书中的思想灵动起来。
通过这次脱胎换骨式的欲火重生,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作为老师,不再因为自己的渺小而事不关己。我鼓起勇气给《走,我们去找好教育》的朱雪睛校长写了一封信,同是乡村小学,她的银河小学在10年的成长历程中不断践行新教育理念,起死回生,并蓬勃发展,鼓舞我不能安于现状,我必须为学校做点什么,让我的学校,我的学生们感到有未来和希望。朱校长加了我的微信,给了我她10年教学管理经验,新教育主体报告,班级管理特色书目,大量特色绘本。让我相信,教育需要勇气和创新,有勇气更新自己,才量创造的开始。
通过“阅读有伴,彼此照亮”让我宅在家里的日子不“孤独”,而且让我看到了教育更高的山峰,更迫切的要做的事情。
二、停学不停课,带领老师不停学
曾以为“未来学校”遥不可及,而疫情的到来,停下了我们行走的脚步,却让未来学校更快速的到来。一时间所有的网络教育平台纷纷迎战“停课不停学”,互联网教育战场上立刻硝烟弥漫,各种平台资源铺天盖地,孩子们似乎一下被无数的免费大餐所包围,无从选择。
全国各地铺天盖地的网络直播课,翻车现象频发,让老师学生一时手忙脚乱。互加计划担当起网络公益课程使命,站出来承担培训网络直播教师的重任。2月6日- 9日上午10:00-12:00,下午16:00 - 17:00实践操作答疑,连续四天为全国各地教师免费带来专业课程《网师入门》,在家打开直播即可参与。我组织我校40位一线老师参加此次培训,16名教师以个人名义注册了CCtalk网师,开了自己的直播间。为全体参培教师制作了实操手册,推送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包,让我们的老师们面对直播不恐惧,不害怕。
我认为“停课不停学”不只是对学生而言,而是教师必须“停课不停学”。所以我在这期间完成了幼儿园全体老师的教学教材的技能培训,覆盖幼儿五大领域。这一项是在钉钉网进行在线网络直播完成的。这种形式不仅让我们老师学到了教材应用的实践指导,还对网络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尤其是关注直播老师的表达技巧,线上线下的及时沟通方法,只有教师先成为网络学习者,才能帮助学生在网上好好学习。
三、敢于担当,共同战疫
当学校党支部通知党员加入居住地所在社区时群时,我就意识到,作为党员应该为这次疫情做点什么。加入社区群后,我便响应群里的各项号召,成为富裕县防疫情志愿者服务队一员,哪里需要就上哪里,为志愿者们发放捐助物资,包括口罩、消毒液、喷壶和饮用水等,到老旧小区坚守,劝返小区来往人员遵照公告居家隔离,做好小区往来人员登记,发放出门证,楼道消毒等工作。同时也肩负着志愿者服务队的宣传事宜。
随着隔离时间长,小区业主们多多少少都有些焦虑情绪,由最初的不理解和抗拒,到后来的积极配合,为我们志愿者送来热水袋、牛奶、手套,自家煮好的热乎乎的水饺馄饨,其间真的有很多让我们感动的小故事。
四、乘风而上,置身云端
虽然自己带的是幼儿园的学生,没有课程进度的压力,但是,我的孩子也需要老师的陪伴,我一有时间就在网上为孩子找学习的课程,每天听3-5节的课,原来带幼儿园大班上的彩虹花和阅课,效果非常好,资源也足够多,于是决定从线下拿到线上,带着孩子参与线上低段阅读。为了便于交流,我申请了《彩虹花云伴学》做点评助教工作,下一步就是做彩虹花网师。
两年的教师工作之所以很顺利,都利益于私下的网络学习,无论是青椒计划,创新项目、读书会、还N师学院,彩虹花助教,都为我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次“云伴读”招募超级志愿者,为《新教育云伴读》成书做编辑工作,我也报名参加了,而且有幸通过,《走,我们去找好教育》伴读初稿已提交。每天的日程都很满,我也很忙,但我觉得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这种“忙”很有意义。
非常时期,医生们抗击病毒奋勇向前成为了“逆行者”,而我在停课不停学中不停学,算不算是另一种“逆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