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劳动节,导演姜文把自己关在一个6平米的小屋子里,花了个把月的时间,把6万字的小说改成了9万字的剧本。这个剧本,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说,他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苦,就是愿意干这事儿,一点也没努力,一点也没强迫自己。
我一直觉得写作就应该像姜文这样:凭着感觉去,不需要所谓的写作科学。但是自从工作后接触到更多的商务写作,我渐渐地发现“靠感觉”是不行的。所谓“下笔如有神”的前提都是充分的信息收集和严谨的逻辑架构,一旦失去了个中章法,就会发现只能对着空白的word发呆或者写出毫无支撑的内容。
因此,当我遇到《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的时候,也是我第一次打开“写作科学”的大门,让我意识到,也许我的感觉,有时候真靠不住。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用20条写作基本原则串联起“结构”、“风格”、“可读性”三大板块,这些原则看似非常简单,阅读起来犹如语文老师曾经絮絮叨叨的条条框框,而且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适用于英文写作。但是结合一下日常的写作经验,你会发现,前言所提到“放之四海而皆准”,是有道理的。因为这20条原则,相当于20个的写作锦囊,可以裂变成不同的运用方式,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随时掏出一个或者几个锦囊搭配使用。
“写作一部分是科学,一部分是艺术。需要建构且遵循规则的部分是科学,可以根据每种情境进行变化的部分是艺术。” 作者布兰登•罗伊尔总结道,所以,这本书就是那部分你我都可掌握的科学。
哈佛大学毕业的布兰登•罗伊尔一直在考试培训机构Kaplan担任主管。这位作者可能百度都搜不到更多信息,可是他独创一整套教学体系,并先后出版的《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本小小的金色语法书》,先后五次荣获“国际图书奖”、五次荣获“总统图书奖”金奖,2011年荣获“年度教育图书奖”,都是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奖项。但是其实这本小小的写作书非常接地气,要如何搭配使用这些写作原则呢?我觉得要拥有一份“平衡心”。
结构——既要学会说重点,又要学会“分点论”。
原则1:“自上而下的写作法”:也就是“开门见山,先写总结”。
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倒三角的写作方式,把主要观点摆在最前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讲重点”。
生活中我们都遇到很多“不讲重点”的例子,比如下面这个对话:
A:“亲爱的,你今天会加班吗?”
B:“不会,怎么了?”
A:“那你开车会经过中山路吗?”
B:“会啊,怎么了?”
A:“你知道中山路上那家星巴克吗?”
B:“知道啊,下班回家都会经过那里。”
A:“那家星巴克旁边有家西餐厅。”
B:“然后呢?”
A:“你下班可以顺路送我到那家西餐厅吗?”
如果你是B,你肯定会在心里OS:你直接问我可以搭顺风车不就得了吗?!
会有人辩解,A也是希望知道B到底方不方便,才会问那么详尽的。可是换个角度想想,你只要问出最后那句重点,B如果不方便,就会直接说,也少了中间好几个来回。
我们写作时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觉得铺垫越多,越详尽地在开头描述细节,就会引人想要阅读最终的观点。其实这在说明文和议论文这种非消遣娱乐的文体中是不对的,因为此类文体的主要目的就是传递信息,所以支配其写作的原则,就是要将总结放在开头或者接近于文章开头,当然,如果是娱乐消遣以及文化传输的小说、散文那就另当别论了。
虽然“讲重点”很重要,但是“会讲重点”更重要。这就需要你学会原则2、3、5:分解事物、使用转折词、整合相似事物。
布兰登在书里提到:“在写作中,‘三’是个神奇的数字。思考围绕三个关键观点或概念构建你的文章。”也就是 “三分法”。这是“分解事物”的关键,将主题分为三段去阐述,。在每一段运用恰到好处的引导句和主题句,会让你的内容更通顺也更完整,同时也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不会让对方觉得摸不着头脑。
而上面说的清晰的思路,就需要被称为语言交通灯的转折词来协助。转折词我们都知道,就是“但是”、“然而”、“因此”、“所以”……《沟通圣经》中如何提高阅读速度一节就详细解读过不同转折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阅读速度。而作为作者,我们就应该学会如何运用转折词,来引导读者的阅读。书中也用下图将转折词划分为四种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标注出效果和用法。
接着,布兰登在原则5“整合相似事物”中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先结束一个主题的讨论,再接着讨论其他主题。”举个例子,我是一个广告公司的小文案,在描述产品卖点的时候,我常常不经意地卖点杂糅在一起,写的时候觉得很牛逼,串得很顺畅,其实,这样很容易让顾客看起来非常混乱,导致根本就不想认真阅读,最后根本没有将卖点传达给客户。如果讲透一个卖点,让对方了解,再接着说第二个,不仅会让读者阅读起来很舒服,甚至会引发其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学会掌握“讲重点”和“分点讲”的平衡,就像本书一样,一开头就告诉大家,这是一本想通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原则”来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然后又在书中分为三部分来将20条原则归类分点阐述。
风格——既要个性有力的案例支撑,又要简洁灵动的短句连接。
作为第二个板块,也是篇幅最长的一个板块。“风格”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要用准确、具体的词汇来支撑你的内容。
比如你今天刚到公司,同事凑上来就对你说:“今天老板很生气!”你肯定一脸懵并且非常慌张,接下来一定有一堆的疑问在你脑袋中徘徊:“老板为什么生气?是因为我?我有做错什么吗?难道昨天的报告出问题,还是这个月的利润达不到他的要求?……”
但是如果同事是对你说:“老板因为小刘把咖啡打翻在他电脑上很生气。”这样你是不是了解了前因后果?这就是布兰登在原则6中要求的——“用精准的词汇支撑你所说的内容”。
不仅词汇要准确,你的事例也要精准。拿一个大部分人都经历过求职为例,假如你单纯告诉用人单位:“我能胜任电商文案这个岗位。”,对方肯定会要求你提供从事电商文案的相关案例和作品,或者你负责的项目最终取得的相关成绩,甚至是提供曾经合作过的电商平台的资源等等……这些,就是精准的事例。引用精准的事例,可以让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更能让读者接受你的内容。
精准的事例让人信服,个性化的案例则会让人记忆深刻。所以紧接着原则7,布兰登就告诉我们:“让你的案例个性化!”。这个应该非常好理解,难就难在个性案例的积累。可以是日常的阅读,也可以是身边的人事物,我想,这一块可以引申为对案例的日常记录和积累吧。
看到这里,有人会觉得作者布兰登所要求的“支撑内容”似乎需要比较长的篇幅和详尽的文字描述来实现。但是紧接着,布兰登立马告诉大家写作要“保持简洁”、“砍断长句”、“删除不必要的词”……
这几条原则之间好像有点前后矛盾,但是这就是我从中领会的第二个平衡——保持简洁与支撑内容之间的平衡。布兰登在文中也特意强调了这二者之间的协调,他写道:“写作艺术要求作者协调这两个概念,从而保持一致。”就像原则9砍断长句中布兰登可以提醒读者:“使用短句的关键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短,长短句相结合从而创造起伏变化的风格,也是写作艺术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
这就是第二部分的平衡。
可读性——既要内容清晰,又要排版美观。
新媒体盛行的今天,一篇文章的可读性应该不难理解,而其中排版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先用书中的一组对比图让大家感受一下。
这样一对比就很清晰了,大部分人一定会选择右边的排版。在文字的周围留足空白,会给文章提升更多的可读性。原则18还特意强调了运用可读性工具——比如粗体、斜体、破折号等等,原则19则提醒大家适当地在文中提炼出小标题和提要。就像这篇书评中,我将每部分“平衡”提炼出来。
以前我一直觉得排版只是形式,只要内容足够精彩,排版好不好都无所谓。但是现在连我自己阅读都会因为文章的排版而改变态度,因此,好内容与好排版之间的平衡,也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一点“平衡心”。
最后的最后,作者强调了一定要回顾和修改文章。除非改到你自己觉得没有任何地方需要修改了为止,否则不能说这篇文章已经完成了。我想,这就是每次初稿和定稿的区别那么大的原因。布兰登要我们感恩这个过程,他觉得这是一次把“灰尘”变成“花儿”的过程。通过你的不断修改,你会发现,即使是强迫自己凑字数的“灰尘”部分,也会变得和“花儿”一样精彩。
掩卷沉思,我们会发现这20条规则曾经我们都应用自如,也会觉得当初我们也能在一篇高考议论文中把这种“平衡”用得恰到好处。可是为什么现在慢慢就忘了呢?可能我们把知识还给语文老师了,也可能我们在生活中渐渐地忘却了“平衡心”的维持了。那么,从这本书开始,学会写作,学会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