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下午,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读毕。一卷竹简铺展,秦昭王五十二年至秦王政十九年的历史风云奔涌眼前。金戈铁马,纵横捭阖,秦国以法为犁,以战为刃,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为统一奠基。作为身处岭南基层执法岗位的实践者,掩卷沉思,那两千多年前的“破城槌”之声,仿佛仍在叩击着今日社会治理的壁垒。秦人如何以严密的法度与高效的行政机器推动崛起?这卷《资治通鉴》所揭示的秦之兴衰密码,对今日的基层治理者而言,恰似一面映照古今的青铜鉴,其中智慧与警示,尤待我们细细体味。
一、金戈铁马与墨迹未干:秦纪一卷的治乱图景
这二十八载春秋,秦国史册上交织着扩张的荣光与暗藏的危机。秦昭襄王后期,名将白起虽已自裁谢幕,然秦军锋芒未减,持续东进。范雎“远交近攻”之策如精密的战争机器齿轮,驱动着秦国蚕食三晋。郑国渠的修建堪称宏大战略工程,关中沃野自此丰饶,为秦军提供了坚实粮秣后盾。上党郡的归属成为关键转折点,秦赵在此引爆惨烈无比的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的暴行,虽换得一时军事优势,却如同深埋六国的不灭仇恨火种,终将灼伤自身。
至秦孝文王与秦庄襄王时期,权力更迭频繁如疾风骤雨。秦孝文王即位三日而薨,庄襄王继位三年而逝,王权短暂交接中,吕不韦的政治智慧成为支撑国政的砥柱。他以商贾之身,行“奇货可居”之举,拥立庄襄王,继而以相邦身份总揽朝纲,其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虽杂糅百家,却透露出试图整合思想、为统一后治理铺设理论基石的远见。“一字千金”的典故,表面是吕不韦对著作的自信与对舆论的操纵,深层则显露了秦国对思想话语权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的初步意识。
秦王政(嬴政)的早期岁月在吕不韦与嫪毐的权斗阴影下展开。秦王政九年,“蕲年宫之变” 爆发,年轻的嬴政以雷霆手段平定嫪毐叛乱,继而迫使“仲父”吕不韦饮鸩自尽。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王权对相权的绝对胜利,“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君主集权模式初显峥嵘。此间,韩非入秦,这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术、势”理论如利剑般直指人心,为秦王政强化集权、驾驭群臣提供了犀利的思想武器。然而韩非最终在秦狱中饮鸩而亡的悲剧结局,亦昭示了法家思想在极端化实践下冷酷无情的一面。郑国间谍案的峰回路转,秦王政由盛怒驱逐客卿到幡然醒悟收回成命,并最终接纳李斯《谏逐客书》的劝谏,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的实用理性与容才气度,为秦国保留了宝贵的人才血脉。
二、青铜剑映照电子眼:秦纪治理智慧对当代基层的启示
秦人崛起之路,其核心密码在于“以法治国,以吏为师”。商鞅虽逝,其“徙木立信”所奠定的法律权威与政府公信力,仍是秦政运行的基石。《秦律》条文之细密,执行之严格,从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可见一斑。反观今日,基层法治建设首重公信力。行政执法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确保每一次处罚、每一项决定都经得起法律和事实的检验,杜绝“选择性执法”“人情执法”,方能如商鞅立木般,在民众心中树立起法治的丰碑。中山市推行“阳光执法”平台,公开流程、依据与结果,正是以现代信息技术践行“立信”之举。
秦推行郡县制,构建了直达中央的垂直管理体系,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与中央控制力。这对当前**优化基层治理结构极具启发意义。我们探索的“网格化管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机制,本质是打通条块分割、实现资源下沉的现代版“郡县制”优化。中山市在社区治理中整合城管、公安、市监等力量,形成“综合网格”,快速响应处置问题,正是借鉴了秦代高效行政的精髓,力求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基层痼疾。
然而,秦法的极端化实践亦如一把双刃剑。商鞅“弃灰于道者刑”的苛峻,韩非将君臣、父子关系彻底工具化的冷酷,最终导致社会压抑、民怨沸腾。这警示我们,基层治理须在法治刚性中注入人性温度,平衡法、理、情。面对占道经营的小贩、初次违法的个体,除依法处理外,更需理解其生存之艰,探索疏堵结合之道。中山市设置“便民疏导点”,引导流动摊贩规范经营,便是刚性法律框架下柔性治理的体现,避免陷入秦式“严刑峻法”的泥潭。
吕不韦广纳门客著《吕氏春秋》,秦王政纳李斯之谏收回“逐客令”,展现了秦国在崛起过程中对多元人才的包容与渴求。这对基层队伍建设极具借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亟需法律、管理、技术、心理等多方面人才。管理者当有“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胸襟,打破思维定式,善用不同背景、专长的人才,激发队伍活力。中山市行政执法部门引入专业法律顾问、吸纳具有社会工作经验的青年干部进入调解队伍,正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现代实践。
三、鉴古知今:秦纪一卷对基层执法者的人生启迪
秦纪一卷中,范雎由布衣而卿相,李斯由小吏而位极人臣,其个人奋斗史固然励志。然范雎因私怨逼死白起,李斯贪恋权位终陷“督责”之术害民误己,其结局令人扼腕。这深刻警示我们:基层干部身处权力运行的神经末梢,更需常怀敬畏之心,审慎用权。须时刻牢记权力来自人民,当用于服务人民。比如行政机关的办公室领导岗位,虽无显赫威势,却掌管信息流转、协调各方,其“枢纽”作用尤需廉洁自律,谨防“微权力”寻租。唯有将个人追求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伟业,方能行稳致远。
秦能持续东扩,不仅靠武力,更赖“农战”国策下强大的后勤保障与工程能力,郑国渠即为明证。基层工作,特别是行政执法管理,常面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复杂局面。高效的执行力与坚韧的落实力是生命线。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马上就办”的雷厉风行,更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韧劲。办公室工作尤需注重细节、流程规范、信息畅通,确保政令不截留、执行不走样。面对城市管理顽疾,需如秦修郑国渠般,以系统思维、钉钉子精神,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秦昭襄王晚年多疑,范雎失势;吕不韦权倾朝野,终致祸患。其兴衰揭示:“势”无常势,“位”无常安。基层干部身处体制内,需深谙“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智慧。既要积极作为,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才智;也要以平常心看待职务升迁与岗位调整。办公室作为综合协调部门,常处矛盾焦点,更需修炼豁达心态,将精力专注于提升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此乃基层干部应有之境界。
韩非洞察人性幽暗、权术机变,其学说助秦强化集权,然其自身却成为权力倾轧的牺牲品,未能以法自保。此悖论昭示:真正的政治智慧,在于超越权谋之术,洞察历史规律,坚守根本价值。对于基层执法者而言,最高智慧在于深刻理解法治精神的核心是保障权利、维护公正,而非单纯的工具性管制。办公室工作虽多事务性、协调性,但亦需在纷繁中把握根本,确保每一项政策建议、每一次协调督办,都符合法治原则和为民宗旨。在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在策略方法上灵活务实,此乃大智慧。
结语:破城槌的回响与竹简的余温
《资治通鉴·秦纪一》的硝烟已然散尽,然秦人以法治凝聚国力、以吏治驱动行政、以工程夯实根基的治理图谱,依然在历史深处熠熠生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间的得失成败,如洪钟大吕,震响于今日社会治理的长廊。
作为扎根于中山这片改革热土的基层执法者,我们肩负着将法治理想落细落小的时代使命。当以秦人“徙木立信”的魄力,在每一次公正执法中夯实政府公信;当以“郡县贯通”的效率追求,不断优化网格治理与协同机制;更当以超越韩非、李斯的历史洞见,在法治刚性中融入为民温情,在原则坚守中秉持灵活智慧。秦纪一卷竹简,不仅承载着金戈铁马的争霸史诗,更蕴藏着治国理政的深层密码。它时刻提醒我们:真正的治理力量,源自对法度的敬畏、对民生的关切,以及对历史规律的清醒认知。唯有如此,方能在新时代的基层实践中,书写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