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喜欢《人鱼公主》(《美人鱼》)这个童话故事,长大了更喜欢,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感受,尤其是后来读到毕淑敏的这篇童话读后感后,这种越嚼越味道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当年不懂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自己单身的时候读是一种感受,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读又是一种感受,养过十几年孩子再读还是意犹未尽。
很多人把《海的女儿》这篇童话当做一个爱情故事来阅读,甚至有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读这个童话故事,害怕孩子陷入到嗯爱情的纷扰当中,这种阅读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那是因为他对这个童话没有读懂,或者说误读了才有的担忧。这种阅读的担忧,其实就是源于他对幸福的理解偏差,复杂一点就是功利主义和原则主义斗争,而功利主义占了上风,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功利主义或原则主义,或者说高级欲望和低级欲望之间做一个协调。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我们学习顾城并不是要求学习他杀死妻子杀死自己;学习梵高,也不是学习,他穷困潦倒神经错乱;学习董存瑞,更不是学习他炸碉堡牺牲自己。学习他们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一种对崇高和伟大事物的敬畏,或者说是对他们的一种向往,这是伟大的故事带给我们的。
这个童话虽然讲的是一个表面上看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其实它是关于梦想关于成长的一个故事,所以我们学习美人鱼并不是学习她为爱献身,而是学习她在关键时刻自己的一种选择,学习她的精神,让我们自己的内心受到一种震撼,或者说是震颤,而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所以在读的时候,我们要用读童话的方式理解童话,不要把它做实了,做实了就是不理解不懂童话的表现了,就是对伟大的事物保持一种敬畏,不能太功利主义了。所以这种小人鱼的值不值得啊,需不需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等这些讨论就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从根本上说,《海的女儿》这个童话是一个在讨论生命意义的童话故事,说在讲生命被梦想照亮的故事。我们的高峰体验一定是被梦想、爱情或事业唤醒,心灵被照亮那一刻,就像人鱼公主遇到了她的王子,这个王子不是真的王子,他是梦想的化身。正因为如此,人鱼公主才会不顾一切的去救王子,去靠近王子,哪怕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失去鱼尾,失去声音,离开亲人这样的代价。
人鱼公主生活在奇异富丽、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身份尊贵,衣食无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她就是向往那花儿有香气,森林是绿色的,那儿的“鱼儿”(小鸟)会唱歌的人类世界。她和她的那些游到水面海面上的姐姐不同,她们一开始觉得海面上的世界很新鲜,但是后来就厌倦了,还是觉得家里舒服。可美人鱼呢,跟她们不一样,她讨厌珍珠讨厌大牡蛎,她想摆脱这些装饰品,她想把沉重的花环扔向一边,而她花园里的那些红花,她带起来要合适的多。这样身上有这些自然自由的气质的人鱼公主一出海面就遇到了美丽的王子,她的整个世界都变了。我记得童话当中说是这样说的“夜已经很晚了,但是小人鱼没有办法把她的眼睛从这艘船和这位美丽的王子身上撇开。”
后来王子遇到了风暴,小人鱼就不顾一切的去救王子。她也第一次看到了海面上的世界。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人鱼公主遭遇的风暴呢?她是被爱情或者更确切的说是被梦想击中的一个风暴。人鱼公主离开海底世界,来到人类世界,这时候的人类世界,我觉得更多隐喻的是指那更广大的或者说完全陌生的更高级的世界,是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看到的。也可以说是充满生机或者充满未知的一个世界,每个人到达一定的程度都会遇到的这个世界,就像她的姐姐一样游出海面看到的风景,但她们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层级也不一样。
这是我今天一天读《海的女儿》前两章(海底世界和遭遇风暴)的感受,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