霎时腾起千万绪,回首撷得一缕香。
————花入眠
前天小年,与爸爸妈妈视频,看到爸爸在吃灶糖,还将灶糖凑到镜头前给我看。我竟然忽地忆起我的奶奶,奶奶的音容笑貌渐渐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她老人家的话语竟清晰得一字不落。
旧时每到过小年的前几天,奶奶都会从外面买回一袋灶糖,预备给家人分享。灶糖是深米色空心扁管状的芝麻糖,大家应该都吃过,由于小年时东北的室外温度已是零下十几度,被带回家的灶糖会直接置于室外的窗台上,室外的低温能很好的储存糖类不至融化,同时灶糖的香脆也会被很好的保存下来。
小年当天,奶奶总会将灶糖第一个分给我吃,我还能记起从奶奶手上接过灶糖的时候,那冰凉的手感和微微的甜香。奶奶说,小年这天灶王爷会上天汇报,我们要用灶糖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说坏话,只说好话,所以我们要吃灶糖。当时的我只是沉浸在灶糖的香甜中,对奶奶的话并没什么深刻的印象。而现在,这一幕竟如此清晰地再次出现。
我闭起眼睛,这记忆中的香甜环绕着我,就像那表意精准的德芙巧克力广告,丝滑的绸缎漫天飘舞。
图为我的奶奶
我对小年突然好奇起来,于是百度了一下,原来小年又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南宋时则称为“小夜节”。各地的小年日期也不尽相同,不过大多以腊月二十三为准,这一天是要吃灶糖和饺子的。
在我看来,好像大部分的中国传统节日都与饺子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知道吃什么庆祝,吃饺子准没错。
今年过年,待我回家,爸爸妈妈会带我和万鹏去给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上坟,我说要带点礼物,万鹏说还不如写封信来得真心实意,于是我开始酝酿给长辈们的信,想着想着就突然想到了前天是小年,然后就想到了奶奶。
若继续追溯“过年”和“食物”交集出的记忆,就又会想到姥姥,好像女孩子对奶奶和姥姥的记忆总会多些。
我记忆中姥姥家的包子最香最好吃。
那时我是孩子辈中最小的一个,不用参加任何劳动,所以制作包子的过程我从未见过,而这段记忆的开始,就是包子从厨房端出来时的情景。
热气腾腾的包子是用高粱杆盖帘承装的,像小山一样堆成一堆(家里人多,包子做得也多),无肉不欢的我闻着满屋飘散的肉香气就知道那一定是一兜肉的肉馅。坐在里屋看电视的我被家人叫着跑到外屋,这时我眼睛放光,盯着包子山满眼冒红心,再凑近看,有些包子的包子皮的一部分已经被肉馅里的油浸透,这样的包子是最香的。我眼疾手快地抬手就要拿,被妈妈喝止住,吩咐去洗手,我二话不说急忙跑去洗手,洗完手再心急火燎地跑回来拿包子,当热乎乎的包子被一口咬开露出肉馅后,香气四溢,无法言喻……
记忆到这里已经被包子的香气融化了,至今我再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包子。
图为我的姥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王维的点睛之笔将身在无锡的我现在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有这么一首传神的诗在,我也不必再另作他诗了。
明天是我年前上班的最后一天,后天即将启程回东北,花入眠在此祝福所有的读者新年新气象,平安一世,喜乐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