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背影》,做了语文教师之后,又开始教《背影》,《背影》陪伴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我在一遍又一遍的解读里感受着父子深情,想到我,还有我已故去多年的父亲。
作为一篇传统的教学篇目,《背影》被无数的教师解读过,从席卷语文界的韩李之争到普通的一线教师,就连我自己,也靠着《背影》一课,从城市走到乡村,从新疆走到江苏,从一个小小的县城走向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评比的平台,并拿下了诸多荣誉和奖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背影》装点了我的中学时代,又陪伴我走过了我最宝贵的教育生涯。和《背影》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中,印象最深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2008年暑假,浙江骨干教师送培进疆活动在新疆师范大学进行,我有幸参加培训,听来自杭州的名师赵群筠老师执教《背影》。时过境迁,很多细节已经忘记,但依然清晰地记得赵老师优雅得体的仪表,甜美动情的声音,课堂开始和结尾采用的两段音乐,还有赵老师细致入微的文本探究……有一处细节,我至今不能忘记,带领学生解读父亲背影的时候,赵老师说:“父亲爬月台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一个‘攀’字?而且身子还要‘微倾’?”有些孩子说,是因为父亲太胖了,所以爬起来费劲;也有孩子说,是因为父亲老了,行动自然没那么轻松。赵老师最后说:“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民国时期的月台有1.8高,而朱自清的父亲身高只有1.68,去爬一个比自己身高还要高的月台,自然要很费力的去‘攀’。”孩子们恍然大悟:啊,原来如此。那一刻,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相信所有上过《背影》公开课的老师都一定是认真解读过文本的,但能关注到父亲身高,用心品读“攀”字的老师一定不会很多,而就是这样一个细节,让我深受启发:解读文本,要有整体意识,更要关注细节,但凡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相关内容,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2010年10月,我校全面铺开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所有名师、骨干率先带头,上全校的引领示范课。无独有偶,我选择的也是《背影》。受赵群筠老师的影响,我把课文的解读的重心放在了情感体验上,除了引导学生全面解读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之外,还大胆尝试拓展延伸,让孩子们体会父母的爱,学会感恩父母。一切在我的掌控之内,孩子们先读课文,后研读背影,再体验感悟,各环节衔接自然流畅。突然,一个傻乎乎的男孩举起手,猝不及防的问了我一句:“老师,你总让我们给父母说想说的话,你有没有想对你的父亲说点啥?”孩子话一出口,愣住的不止我一个,还有全场听课的老师。大多数人都知道,我的父亲已经去世十年了,孩子无意的发问,给我出了一道无法解答的难题。但众目睽睽,我又不能不答。短暂的沉默之后,我哽咽着说:“我想对天堂的父亲说,如果有来生,我还想做你的女儿,弥补对你所有的亏欠,做你最骄傲的孩子。”语毕,全场响起掌声,我泪流满面。课后评课,所有人一致认为,最精彩的瞬间,莫过于那个孩子意外地发问。我也是因为那个意外的生成,想起已故去多年的父亲,想起他对我所有的好和我对他的种种不好。我的父亲性格有些孤僻,和全家人都合不来。他生前很爱我,但我对他从来就没有过好脸色,直到他去世的前两个月,我们的关系才有所缓和。就在上完《背影》的那年冬天,我满含着热泪,写下了《永远的父亲》一文,落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我真正理解了父亲。
因为这一段经历,再读《背影》,我读到的不再仅仅是父亲对作者的爱,还有父亲对儿子爱的表达和期待,更有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延续。周所周知,朱自清和父亲浦口送别是在1917年,而他写下《背影》是1925年,一个当年让他先后流了四次泪的父亲的背影,为何在时隔八年之后才变成文字?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作者和父亲之间有过怎样的情感纠葛?浦口送别之前,作者又和父亲之间的情感怎样呢?带着这些疑问,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发现其实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并不是很和谐。小时候,因为望子成龙,父亲对朱自清管教甚严,长大后又擅自做主,早早为朱自清定下一门亲事。接受了新思想的朱自清看不惯父亲的守旧、刻板、独断,多次和父亲发生过冲突,导致父子之间心生隔阂。浦口送别之前,父亲因为在外面私自纳妾,导致丢了官职,气死了祖母,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朱自清当时在北京读书,对父亲心有怨恨,却不能直言。浦口送别,朱自清真切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一片深情,虽然感动,却没有谅解父亲。此后八年,父子之间隔阂越来越深,为摆脱父亲的控制,朱自清异地谋职,并另立门户,很长一段时间,父与子之间互不往来。双方都知道自己有错,却谁也不愿低头,一直到父亲的一封来信,才让朱自清决定与父亲言和。父亲的信里,先报平安,后又忍不住告诉儿子自己大去之期不远。那一刻,朱自清才彻底理解并原谅父亲,也是那一封信,促使朱自清再度回想起当年和父亲浦口送别的一幕,促使他满含深情,写下了质朴而又感人的《背影》。与父亲而言,他留给儿子的背影是他爱的表达与期待,与朱自清而言,他留给父亲的《背影》是他对父亲的理解和延伸。因为深入研读了与《背影》相关的资料,再读《背影》,父亲的背影里才有了生活的沧桑、人生的无常、生命的沉重、质朴的舐犊之情,才有了父亲对爱的渴望与期待,有了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和延续。因为这些,我对《背影》的解读,不再停留在父爱子、子爱父的表面,而有了更接地气的亲情,拓展延伸环节,除了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并学会感恩父母时,又多了一样内容:学会接受不完美的父母,学会理解和包容。
2014年9月,我在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接受国培,结业典礼上,我把多年积蓄的经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带进《背影》,以汇报课的方式再次演绎《背影》,汇报结束,掌声又一次响起,比我第一次执教《背影》时更为真诚而响亮。我也因为那一堂汇报课,被评为国培优秀学员。2017年,我把《背影》一课录下来,参加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课例评比,获得了全国二等奖。仔细回想,我已和《背影》结下一段情缘,它陪伴我走过青春年少时期,又成就了我教育生涯里一个又一个梦想。往后余生,我还会一如既往地钟情《背影》,再续和它永远的不了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