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叮 嘱
文/赵静文
父亲呵!这零碎的篇儿,您能看一看吗?
—— 题记
从小到大,初中三年,你依旧是老样子,叮嘱的话从来没有停歇……
时间:初一
“快点,上学要迟到了,书包整理好了没?"
耳边又响起爸爸那担心的叮嘱,我讨厌父亲话太多,讨厌父亲太唠叨,可它还在:当我和朋友出去时,“早点回来,路上慢点"。又是它,不就出去玩一会吗?话怎么这么多!朋友至上的我,根本没有明白这话的意思。
时间:初二
上了初二,我长高了,自认知道的东西也比这个男人多了,我开始学会了顶嘴,学会了摔东西,我似乎走向了人们所说的“叛逆”,父亲对我说什么,我都不听——
“不要学坏了,自己管好自己。”
“这么大了,该做什么心里要清楚,不要做不该做的事情。”
……
而事实上,父亲不让我做什么,我偏做什么,完全不考虑后果。结果很多事越来越糟糕:惨不忍睹的成绩、越来越糟的母女关系,还有暗自神伤的他……好多次,我都看见他悄悄流泪,可我都装作了无视。后来,我后悔自己的冲动,后悔自己的不听话,渐渐的,我成长了。
时间:初三
“孩啊,初三了,不用担心家里,也不用担心你妈,你好好上学吧!家里有我呢,你顾虑好自己就可以了。”
自从母亲再次入院,每每探望回来,问他,他总要如是说。看着他不再年轻的面容上涌起无尽的愁云,我的心再也绷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我望向父亲,仔细端详,才四十出头的他脸上皱纹横生,苍白的发,胡渣杂乱,一脸心事重重,突然才发现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已老了许多,可他这瘦小的身躯却有着巨大的力量,他给予我关怀和爱,包容我的稚嫩和叛逆,他默默承担着一切,哪怕我是那样任性。真觉得自己对不起父亲,没能用好的成绩来回报他。现在临近初三,我方才醒悟,可为时已晚。父亲啊,虽然不能用好的成绩来回报你,但请你相信,今后无论我做什么,我都一定认真、努力去做,不让您再为我操心!
“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会后悔的!”耳边又传来你的叮嘱。
对啊,已经后悔了,就惟看前路吧!
父亲啊,声声叮嘱在耳畔,我早已读懂,读懂了你们对我那深深的爱。父亲,这零碎的篇儿,您看懂了吗……
【师评】:
虽然知道您爱我,但我还是选择了以“伤害”来回应,这就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把懂和爱都放在了冰冷的倔强里,固执地维护着属于自己的那点自尊和独立!愿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少一些隔膜,多一些理解和融通!
2
节约用水
文/牛雅佳(88班)
关于节水的公益广告我看过无数条,关于节水的故事,我也听得不少,可是我并没有做到节约用水,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意识到了节水的重要性。
因为这几天村里要修地暖,所以原来平平坦坦的柏油马路变成了一个个大土堆,每天上学回家都要翻“山”越“岭”,跨过“深沟”,一不小心还会掉下“悬崖”。家里的水管早就被挖走了,不能倒水,不能存水,我们家的水缸已经被掏干了好多遍,我日日过着没有水的生活,于是我便成了学校打水处的常客,甚至放学时都要拿一杯水回家喝,我真不知道我以前为什么要把还没有喝完的水倒掉,洗头发的水每次都要用一大盆……
从星期二开始,村上终于接上了水管,不过不是在家,而是在街上临时搭建的一条条水管上。于是每天不定的半个小时就成了“黄金时期”,不要说每次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就连接一桶水起码也要十来二十分钟,更让人辛苦的是,本来路就不好走,提着这一桶水就更成了累赘,让人有一种分分钟怕“摔死”的感觉,可是如果不去打水,那就只能等着“饿死”“渴死”“臭衣成堆”了。那次,爸妈不在家,我实在没水喝了,只好硬着头皮去打水,我翻山越岭来到街上临时搭建的棚子处,看着前面排着的长龙,我忍着性子等啊等,终于等到我了,看着水慢慢地升上来,升上来,似乎看见了一层层珍珠在冒泡,似乎感到了水在我的心田流过,当水满当当流满一桶时,我满心欢喜,小心翼翼地提着它,迈过“沟”,跨过“坎”,生怕一不小心磕着绊着,生怕洒出一点来,当我提着这桶水回到家时,我如释重负,啊,我的生命之源——水,我终于将你捧回了家,我多么欣喜!
这次的“地暖活动”可算是真正让我意识到了节水的重要性,希望水能早日到来,不要让我家最后一滴水变成我的眼泪。
【师评】:
这篇日记从实际生活的感受中写出了节水的重要性,失去方知珍贵,本次“地暖活动”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发人深省。让我们在拥有的日子真正做到节约用水吧!
3
春之绝句
文/赵宇申杰(124班)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却都欣欣然张开了眼。”小草偷偷地钻出了地面,远看绿茸茸的。不过,用不了几天的功夫,它就会蹭蹭地往上长。
其他的植物也都在奋力追赶。岑参说:“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我此时此刻却要说:“春风一夜来,梨花万树开。”其实不仅仅是梨花,桃花、杏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小蜜蜂在花下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都是。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说得是一点不错。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上个星期回了趟老家,老家的天空疏疏落落地飘着几只风筝,给人一种不剩高处寒的感觉。回想起我们一点点大的时候,每逢春天东风刚起时,我们都会闹着大人给我们买只风筝,然后到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将其放飞到天空之上。有的人家的奶奶心灵手巧,扎、糊、画,小半天的功夫就给孙子做成了一只精美的风筝,更结实,也更特别。我们往往要羡慕好久。
有了风筝,我们迫不及待地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上。前面几道小小的身影努力奔跑,后面几只大的风筝却是磕磕碰碰,飞也飞不起来。好不容易把风筝放起来,却又因为一激动没有控制好高度,一阵大风刮过,“嘣”的一声轻响,风筝线断了,那风筝便在空中飘飘悠、飘飘悠的飘上一会儿,便会一头栽下来,要么挂到了树上,要么就是尸骨未存。这会儿,丢了风筝的小孩可伤心坏了,一屁股坐到地下哇哇大哭起来。不过毕竟是小孩子,大哭一阵后,自己也觉得没啥意思,站起身来,拍拍屁股上的灰,笑容又回到了脸上,一蹦一跳地回家了。
即便春季刮东风,但能放飞风筝的也就那么几天。每个小孩儿都忙着跑出家门,从早放到晚,也不觉无趣,也不觉劳累,总是精力充沛的样子!
东风一过,我们便会回到家中,静待来年春天的到来,与世无争。
风筝的名字里虽然有一个“争”字,但在我看来筝并非是争,相反是与世无争。有时候我们总在抱怨人人都在追名逐利,有些人爬得太高,也太快了,但我们为何不去做一只风筝,自由自在而与世无争呢?
所以,偶尔放慢自己的脚步,以风筝的视角来看一眼世界,你会发现:这世界仍然是美好的!
【师评】:
文章用活泼灵动的语言描写了春之美景生机勃发;用白描的写法呈现了春之稚童率真可爱;文章由景及事及理,而收尾!
4
历史是一条河
——读《湘行散记》有感
文/王佳敏
“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忽略的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他的黑色鸬鹚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沈从文在书中说道。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名著,是作者当年回乡路上与妻子张兆和的通信,在书中作者充满温情的书写了那个年代故乡的山水风情,成为湘行诗意世界的经典。
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从沈从文的角度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低层人民的生活,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质朴多情的妓女妇人,有那么多辗转不定的漂泊者,感受到了自然质朴的风土人情。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入围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终5人名单,因去世未获奖,这本书主要讲了1934年初因母亲病危离开湘西已十几年的沈从文,第1次踏上回乡的路,为排遣路上的寂寞,写下大量给新婚夫人张兆和的书信,讲述水上所见所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名为《历史是一条河》的文章,沈从文在这篇文章中观水有感,想到了拉船人,他认为这些人不需我们可怜,我们应当来尊重来爱,他从认为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谓的生长变为庄严忠实的生,因为他们担负起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从不逃避。
是啊,水手们干着以生命做赌注的活,收入却少之又少,妓女每天“多则二三十 少则一块八毛”却毫无抱怨,在如此之困难中他们依然快乐。
我想到了我的家庭,我的家庭很普通,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有一次,奶奶给我讲了个令人动容的事情。她说,在妈妈小时候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很不好,经常受到邻里的欺负,奶奶也因此受了不少气。有一家比较富裕的女儿碰巧与我妈妈同名,谁知他便与我奶奶吵了起来。“我家孩子叫什么,你家孩子也叫什么?”听完这个故事,我觉得又可笑又心酸。弱者会被强者欺负,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但奶奶却没有任何的动容,她没有因为害怕那人有钱而让妈妈改名,而是更加疯狂地工作,就这样,家里的经济有了好转,也富裕了起来。家里的半片江山都是奶奶打下的。
我曾经问过奶奶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你会觉得苦吗?她的回答是:“我从不回忆那些事,就像我不会把拉的屎随身携带一样。”奶奶的话深深打动了我。
是啊,回到昨天毫无用处,历史是一条河,不住的流淌,永不回头。
【师评】:
阅读,最终是在读我们自己。小作者由阅读写到自己的奶奶,在阅读过程中,建立了生命的联系。“历史是一条河”,也会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5
破茧成蝶的梦想
每当看到翩翩起舞的蝴蝶,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美丽的精灵,却曾经是一条只能爬行的小毛毛虫呢?它经历了苦难,才破茧而出,成为一只美丽迷人的蝴蝶。其实,人也是如此,只有勇于破茧,才能化蝶而出。
晋代有个将军祖逖,年青的时候就心怀远大理想,每和好朋友刘琨谈起报效祖国的事时就热血沸腾,不能自已。可是祖逖只是一个普通人,如何才能实现自己成“蝶”的梦想呢?祖逖约好友刘琨,半夜一听到鸡叫,就起床拔剑练武,不管是严寒腊月,还是炎炎酷暑,从未中断,从不喊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两人终成文武双全的人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实现了他们当初“破茧成蝶”报效祖国的夙愿。这就是历史上的著名典故——闻鸡起舞。
在地上结“茧”的人很多,梦想变成“蝶”的也不少,可是,光有美好的理想,而没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行动意志也是不行的。
卧薪尝胆,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假设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后,自暴自弃,而不是悬挂苦胆,每日尝之以自勉,睡在柴房时时以苦为鞭策,勉励自己来报仇雪恨,那么就不会后面的反败为胜,梦想成真了。所以说,必须始于行动,敢于吃苦,才能破茧成“蝶”。
东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脏乱不堪,自言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且不说他的“扫除天下”之志如何高远,但就其不扫一屋的行动力就让人瞠目结合,不敢恭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单有鸿鹄之志,却懒于行动,那只能是一场黄粱美梦。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我从小就喜爱绘画,渴望有一天能拥有齐白石老先生那样的才华。但我也深知光结“茧”是没有用的,必须敢于吃苦,勤于练习。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以苦为乐,实现破茧成蝶的梦想吧!
【师评】:
作者紧紧围绕“勇于破茧,才能化蝶而出”阐述自己的中心思想,全文脉络清晰,议论文的语言风格明显:观点深刻、论据丰富,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6
致诸葛丞相的一封书信
文/秦丹阳
诸葛丞相:
近日身体可好?小生是中原人士,久闻丞相才能过人,早些卧龙先生只闻其名,未孰视真容。如今丞相已建功立业,闻达于诸侯。
今天下三分,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蜀汉百姓并非反对征战他国以还旧都兴复汉室,不过此正值休养生息之际,并非攻曹之时啊!
丞相意愿攻曹无非想趁此时曹营动荡以图中原。但丞相不妨想想,早年赤壁之战您以黄盖取信曹操为今日三国之鼎定谋局。而如今曹营是否动荡孰真孰假且不提,双方兵力悬殊,曹营又有司马懿相助,此人亦善用奇招。丞相空城计大败其后,便记恨在心,不得不防啊,丞相。
愚以为此次征途甚远,且士兵皆有厌战情绪,不妨蛰伏,择良机而动。
当下之事并非急于攻曹,而在后主内政。宫中奸邪小人伺机而动,主公身侧此类小人成群岂不大患?诚宜上节表诚心,进而促其亲贤臣远小人。丞相亦宜自谋,做好应对之策,铺好下一步的谋路。
恕愚说一句大逆狂妄之言,当今君主不似先帝般一心为汉室,反沉溺于他事,即便丞相前后宫中府中操劳,必定也是独木难支,且难免使后主心存芥蒂。
愚以为丞相应劝谏后主多纳贤才,以正视听,重振朝纲。若到万般不得已可……取而代之。
望丞相三思而后行,切莫一时兴复之心。
丞相读完此信宜及时火销,小人不想因一时之言连累丞相。
大同人士
公元227年四月
【师评】:
作者能够将《出师表》中重要的内容化用于文中,说明对文本解读透彻,且能够将诸葛孔明过往加以审视,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对于当下蜀之处境,外因只能推动发展,后主这一内因才是决定事物的根本属性。读汝文字,仿佛遥见又一拳拳爱蜀之能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