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存在我手头的一部小书,也是一部“老书”,作者是北京景山学校当年的校长敢峰先生,其出版日期距今已有55年了。但至今捧读此书,除了感受到岁月留下的印记外,仍然给当代人以启发。善于瞻前顾后、温故知新者,相信同样会从中得到一些收获。在网上搜索只能看到此书的书名,实体书恐怕已经绝版了。日前,笔者借助电脑将其全部内容敲击了出来,期望对今人有所助益。
“痛”“苦”篇
要真正读一点书,我认为关键还在于“痛”、“苦”二字。“痛”,就是真正痛感读书的必要;“苦”,就是苦学。不真正痛感读书的必要,就不会下定决心读书;不苦学,就不能钻进去真正把知识学到手。
读书的必要,我们究竟懂不懂呢?说不懂,那实在冤枉,从一般道理上讲自然是懂的,但是有的同志却缺乏那种异常痛切的感觉。因此,这些同志读书的决心总不是很大,老在什么“挤不出时间”、“不知读什么书好”等等问题上转圈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虽然口头上嚷着要读书,却老是坐不下来,定不下来(决定不下读什么书),坚持不下来。
痛感读书的必要,这个“痛”字是很重要的。第一,他是一个人的高度工作责任感在读书上的强烈反应;第二,他真正看到了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感到不努力读书,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就不能完成党交给自己的任务。因此,他们痛下决心来读书。古时候“锥刺股”的苦学故事,传为千秋美谈。如果我们真正有了这种对读书的痛感,就不会叫嚷读书没有时间,而是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就不会东翻翻,西看看,而是真正钻进书中去;就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埋头苦学数十年如一日,把读书坚持到底、
书,现在许多同志也确实在读,说没有读那也实在是冤枉,但严格说来,却还缺乏那股“傻”劲,缺乏那种苦学的精神。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没有一股苦学的精神是不行的。苦学的“苦”,就是真正认识到掌握知识的全部复杂性和艰苦性,真正在学习上花费大的功夫,付出艰苦的劳动。果子是结在树上的,但是知识的果树却长在高高的山上,有的还长在山的顶峰,不下苦功想举手可摘,是永远摘不到的,只好站在山下仰叹。
谈到苦学,有人以为可以不注意劳逸结合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认为苦学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第一,能够真正坐下来专心致志地读书,这是跨进读书大门的第一关;第二,绞脑汁,肯钻研,不为学习上的任何困难所吓倒。绞脑汁的过程就是消化知识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不绞脑汁,那读书或如囫囵吞枣,或过眼烟云,是学不好的;第三,把学习坚持到底,数十年如一日。三天三夜不睡觉发奋读书容易,每天坚持读书二十分钟难,持之以恒是学习上的很大秘诀,因为知识就是一天一点日积月累起来的。一言以蔽之,苦学就是学习上专心、钻劲和韧性三者的集中表现。
有些同志看见人家读书,老是站在旁边羡慕,想到处打听一些读书的捷径。其实可以不必花费(或者少花费)这些冤枉时间。读书,下苦功夫就是捷径,偷“巧”的捷径是没有的。古人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去老老实实地读书吧,首先去苦读一番,然后再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