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力挽狂澜孟将军
第四节 保庐州
南宋军队在孟珙、杜杲、丘岳等人的率领下,相续取得了江陵、黄州、安丰、真州保卫战的胜利,成功遏制了蒙古军的进攻势头。
蒙古军受挫,便使出诡计,又派王檝来南宋,请求和议,以此麻痹南宋朝廷,好在朝廷上下吃过多次亏,除了史嵩之,力主和议外,其他人都对此不以为然,特别是签书枢密院事李宗勉,更加直言指责史嵩之道:“蒙古无故派遣使者,难道不可怀疑他们的动机?史嵩之的职责应该是督战,想办法收复襄阳、光州等失地,怎么还想议和?”
果然没过几个月,蒙古又原形毕露,集结大军,扑向两淮。
公元1238年九月,也就是蒙古军在安丰被杜杲击退后半年,蒙古大帅察罕率蒙古军大举进攻两淮,蒙古军号称八十万大军,包围了庐州(安徽合肥),意图攻破庐州,然后以巢湖为基地训练水军,以横渡长江,窥视江东,最后瞄准的自然是南宋首府临安。
这一次蒙军作好了更加充分的准备,攻城的器械是当初进攻安丰的几倍。然而,蒙古注定得不到便宜,因为庐州守臣又是“半个孟珙”的杜杲。
孟珙能守能攻能机动,而杜杲尤其擅长守御!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蒙古军还未来来之前,他上任庐州守臣,即利用其丰富的守城经验,积极备御。事先制作了在安丰保卫战时发明的“移动木楼”上千架,列于庐州城濠两岸。
蒙军为了阻止宋军增援庐州,筑了一道六十里长的土墙将庐州城围起来。有次,杜杲与幕僚、部将登城远眺,见城外蒙古军铁骑密密麻麻,一眼看不到边际,幕僚和部将们脸上骇然变色,但杜杲仍从容镇定之极!
一切准备就绪后,蒙古军终于发起总攻,意欲毕其功于一役。先用炮轰击庐州城墙,杜杲依靠“移动木楼”补救被损毁的城墙。蒙古军在杜杲的“移动木楼”前修筑高坝,高于“移动木楼”,居高临下有优势,可射箭,可抛石!杜杲及时应对,因为蒙古军的高坝基层也是木材,杜杲命军士用油浇灌在稻草上,堆积高坝之下,点火焚烧,一处处高坝转眼化为灰烬!
双方鏖战多日后,杜杲利用庐州城内充足的物资,在“移动木楼”内设立雁翅七层,架设炮台轰击蒙古军高坝,击中一处高坝,轰下高坝上的一蒙古将军,蒙古军惊骇万分。再也不敢轻易上高坝了。
乘蒙古军心怯时,杜杲派军主动袭击蒙古军营,蒙古军大乱。至此察罕知道庐州城内物资充裕,准备充分,要想短时间攻陷庐州,无疑是痴心妄想。只好撤围转而向东进兵。想在其他地盘捞回面子。
察罕转战滁州,总算拿下来了该城,可大将张柔鼻子中飞石,受伤不轻;再攻天长县(安徽天长),遭知招信军余玠截击;又攻泗州(江苏盱眙西北),被泗洲城护城河水所阻,激战多时不克。
此时,庐州城内的宋军兵力远胜于杜杲守安丰之时。安丰兵力不足时,杜杲亦不惧蒙古军,何况如今蒙古军已开始撤向他处?他等蒙军撤走大半后,杜杲乘胜打开城门袭击蒙军后军。宋将陆旺、李威率两百敢死将士直插蒙军后军,蒙古军败走,宋军追击了几十里,大获全胜后才回到庐州城,庐州保卫战在杜杲指挥下,抗击了蒙古八十万大军的攻击,取得了胜利!这又是一次大胜利。
杜杲获胜后,获悉蒙古军攻淮东,又派吕文德、聂斌等率水军扼守淮水,使蒙军无法继续南下并牵制了大部蒙古军的兵力,这也是蒙古军为何在淮东受挫的原因之一。
此战之后,杜杲因功升淮西制置使。
杜杲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出身官宦世家,以幕僚起家,逐步走向军事指挥岗位。杜杲指挥庐州保卫战时,年龄已经六十六岁矣。六十六岁的年纪,能有多少勇力值可言?杜杲这把年纪,能够取得如此辉煌胜利,大家是否还记得北宋的章栥?同样是以年迈之身,获得了世人瞩目的胜利!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用兵打仗,不管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时期,战争的胜利都取决于指挥作战的主将之用兵谋略和胆识!至于主将的其单兵作战能力,和战争胜利并无多大因果关系!
佐料:杜杲出生于公元1173年,福建邵武人,不仅是南宋抗蒙名将,而且是一位学者。
杜杲父亲杜颖,官至江西提点刑狱。杜杲因父亲的关系被安排在海门盐场供职,未上任即被福建提点刑狱陈彭寿召去代理县尉。该县有某甲儿子死了,污蔑是乙杀害的,杜杲经过尸检,在头发中发现了沙子,而某甲家旁边就是沙滩,一审问,某甲承认其子是溺死的。
之后,杜杲又被江、淮制置使李珏聘为幕僚。
公元1219年,金兵围攻滁州,杜杲带兵救援,在激战中,面部被射中二箭,他不但没有下火线,而且方寸不乱,沉着指挥战斗,极大地激励了士气,打退了金兵的进攻。金兵久攻不下只好退兵。此役,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干。这是他第一次率军胜利守卫城池。此后,他还单枪匹马平叛,升为地方知县,辗转多年,逐渐成为一州守臣,最后成了南宋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