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月正圆》大结局了,想借周莹的感情经历,说说男女情感那点事。
如果周莹遇到的每个男人都代表一种情感的话,那么我想说,吴聘是感情,沈星移是爱情,图尔丹是友情,赵白石是婚姻。
感情是培养出来的,是心被温柔和温暖慢慢捂热的结果,是被感动之后在决绝离开和知恩图报之间做出的妥协,最后是相伴相守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女人大多比男人容易被培养出感情,谁对她好她的心便为谁动摇。
周莹愿意为了吴聘留下来并收敛棱角,以及后来对吴聘死心塌地,不,应该说自以为对吴聘死心塌地,其实是因为吴聘持续地对她好、对她爹好。周莹不舍的其实是吴聘给她的那份温暖和习惯,被关心、呵护、包容、支持、保护等等培养起来的温暖和习惯。她与吴聘的确情深,然而此“情”至多只能称为感情,而不是爱之情。
爱情是无需培养无需条件的,是存在心有灵犀不言自明的默契的,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挂念,有愿为你赴汤蹈火的信念,有为你一人天下不顾的疯魔,甚至有舍身退出成全的牺牲精神。或者说,爱情无法用理性考量,说不清道不明,无缘无故,就只是爱,只是不舍,只是不忍,只是痛,只是想让你好。
周莹与沈星移之间千回百转的艰难不止一次地让我泪流满面。他们之间隔着的东西比山海更难处理,倘若隔着山还能开山,倘若隔着海还能填海,可他们之间偏偏隔着千千万万张嘴千千万万双眼睛,甚至隔着家仇隔着恩怨。然而无论隔着多少层困难,爱是掩饰不住的,一旦爱上了,心便时时刻刻跟随那个人跳动了,他痛你痛他乐你乐,再不是你能掌控的。周莹多少次勇敢踏出去又不得不忍痛缩回来,缩回来后又多少次忍不住去想。沈星移多少次答应奶奶父亲是最后一次帮周莹,又多少次打破自己的承诺。可惜爱情的结果,总是不随人愿。
友情,特别是长久的良性的友情,一定是伯牙子期,是管仲叔牙,必须三观相仿志趣相当。你豪爽干脆,他必然得磊落大方,你心系天下,他至少得胸怀一方。
虽然说图尔丹对周莹的感情并不止友情,但从周莹的角度来讲,图尔丹是而且只能是难得的他乡知音。其实我们也一样常犯图尔丹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一个人,他与我们臭味相投亲密无间,我们以为遇到了人生中最适合的另一半,以为是爱情,却并不知其实是自己混淆了爱情和友情。好在周莹是清醒的,她清醒地知道自己挂念的、不舍的、心疼的、有冲动的是沈星移,她也清醒的知道那才是爱情。
关于我说赵白石是婚姻,其实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在中国传统的婚恋观里,赵白石是最合适的结婚的人选,就像周莹自己说的,她或许“应该”嫁给赵白石。中国传统的婚恋观甚至今天的大多数人依然认为,结婚的对象不一定要有爱情,不一定要有感情,只要对方有责任感,对你好,对家庭负责,一心一意,就像赵白石。
虽然周莹最终并没有答应赵白石的求婚,但是之后依然只有他二人相伴,依然是周莹和怀先在赵白石的保护和关怀下继续往前走。如此看来,那个“丈夫”还是“大哥”的身份又有什么重要的呢?重要的是,赵白石已经充当了周莹后半生伴侣的角色不是吗?所以说到底,赵白石于周莹而言,还是中国传统的婚姻。
当然,我真的很庆幸周莹没有答应赵白石,至少表明她的婚姻观不再是传统的,她心有所属便要顺遂己心,我仿佛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
可能有人会说为何不谈王世钧,其实是我着实不知该把他放在哪。他于周莹而言,谈不上是爱情,因为不过是王世钧的单相思,是暗恋;归在友情里的话,与图尔丹相比他就太轻了,于周莹而言王世钧与小伍、春杏、江先生这些东院的兄弟们没什么区别;归在婚姻里也着实不合适,他不过是默默地帮着周莹操持着一些生意上的琐事,感情上的、家长里短的事情,他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
所以,恕我无能,没能给这个明明与周莹有关的男子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不过转念又想,或许王世钧也代表着我们生命中的某一类人吧,他们没有在我们的感情里浓墨重彩,却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我们不知该如何定位他们,只知道他们就这么默默奉献默默陪伴着,跟随我们一起往前走。
最后想说,周莹是不幸的,因为她的几段情都没能修成正果。然而更想说的是,她是幸运的,她的每段情都是常人所理想的,感情里有人暖心,爱情上遇到灵犀人,友情里碰到志同道合,最后哪怕没有一纸婚约依然有人伴己终老,寻常人一生中哪怕得其一段也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