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借的《听海》,我是因作者是霍达才从书架上取下这本书。知道霍达是因《穆斯林的葬礼》这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多年前看过几遍,记忆犹新,对穆斯林这个宗教群体也因这部小说有所了解。于是再见霍达的作品,自然看都不看就收入“借阅书籍”中带回家。本以为也是一部长篇小说,打开一看,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是作者素日所写游记的结集。
平素喜好小说,不在乎长短,散文集因文与文之间没有连续性,且同一个作者的散文同一时间看,写得再出色也有审美疲劳之感,一般都只是碎片化地翻一下,印象深刻的文章不多。没想到一翻开《听海》,一篇接一篇放不下手了。尤其是“异域游踪”,西班牙的中药店主,“倒爷”年代黑河对岸的俄罗斯民众,撒哈拉的美景。西班牙街头的中药店确实扎眼,店主的故事也带有传奇色彩,让人百感交集;九十年代初期,黑河一河之隔的俄罗斯众生相在霍达笔下栩栩如生,让人可以一窥当时政治环境及经济环境下的俄罗斯普通民众的生活。真佩服霍达文字的表达能力,畅快、明晰、到位,一篇篇文章读来,让人如身临其境,就像她说的“世界那么大,谁能将天下走遍?读他人游记,或可补己之不足,仿佛作者邀你为伴,一路同行,或跋山涉水,览胜探幽,或寻故怀古,追梦钩沉,或循踪问迹,辨事识人,总会有所收获,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
但我也仅衷情于这些纯写游览途中的游记,那些参观访问、各地接待之类的游记,我就跳着看了,因我总是小人地想,这类文章东道主自然也会看到的,作者自然就只能说些好话了。可能也是真话,但有了那层想法,文章就有了别的味道。还有台湾的、香港的游记,都是原载于报刊的,篇幅有限,总是还没咂摸出什么味来,文章就结束了,也就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用作书名的《听海》一文,确实高作。通篇没看到海的盲童,却听出了别一样的海,别一样的心情。看完一篇出色的文章或小说,我总是惊叹:原来文章(小说)还可以这么写!
好的作品就是这么给人震撼。回观自己,总是窘于词穷,困于笔拙,霍达这样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人膜拜,真不愧为国家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