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前,有一个父亲,职业木工。每天下班,他都会带一些别人不要的边角料回家,堆在自家的院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院子里的“垃圾”越积越多,儿子总是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直到有一天,父亲开始在院子的一角测量、挖掘、砌泥、垒瓦,没多长的时间,一座四方的小屋出现在了庭院里,儿子喜欢不说,邻居街坊也都羡慕不已。
这件事情对儿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个核心价值观:人生要有“目标”。
这个儿子正是新东方的总裁:俞敏洪。他人生的三个大目标:考上北大、创立新东方、成功上市便由此而来。
对于当时贫困的俞家,单一的木头、砖、瓦都没用,但正因为有一个目标,俞敏洪的父亲通过日积月累,日拱一卒,用这些没用的东西,垒出了当年令人为之侧目的成就。
二
有“目标”就万事大吉了吗?
常常见到不少好学上进的小伙伴在朋友圈里晒ta们精心制定的年度目标:健身、学会一项新技能、读多少本书,不一而足。
然而,时至年底,有多少人践行了这些计划,又有多少人发现一年已去却一事无成,继而又把目标再次誊写一边,变成下一年的目标?
目标无法完成的原因在于人们往往不懂得分解目标,目标如同一块多汁的牛排,等着你使用刀叉一小块一小块切下来品尝。
以笔者最近刚完成的缩写书《清醒思考的艺术》为例,该书共分为52个章节,每个章节通读再浓缩成100~200字大约需费时10分钟,每天花个10几20分钟缩写个1到2段,至多2月,一篇7000字左右的缩写书即告问世,对得起观众的同时也使自己有成就感。
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还愁不能复制并达成另一个目标吗?
三
如果你是“三米河”的铁杆粉丝,你一定记得我们曾有一期《如何驾驭大脑这个小淘气 - 三招战胜“懒癌”》讨论如何克服拖延症,仍旧以缩写书的经历为例,笔者也不是神仙,即使学会了分解目标,但有时仍旧会患有轻度的拖延症。所以既然知道自己有病,那怎么破呢?
当时我们就提供了一个便于践行的"MORS"法则:
“MORS”法则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M:Measured(可测评)
O:Observable(可观察)
R:Reliable(可信任)
S:Specific(可明确化)
在国外的电影或漫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修炼狂人用记号标示自己的完成度,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但符合“MORS”法则,也在心理层面帮助你落实你每日或每周的分目标哦。
四
目标在完成前千万别告诉身边人。
目标在完成前千万别告诉身边人。
目标在完成前千万别告诉身边人。
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为什么?
1.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把目标公之于众后,我们的大脑就已经得到了制定计划的满足感。如同饱腹后食欲锐减一般,目标被公布后,我们往往会立刻失去将计划付诸行动的绝大部分能量,从而导致目标被搁置。
2. 你的朋友圈可能会拖你的后腿。请想象,如以减肥为例,当你公然以减肥为依据婉拒朋友的甜品邀约,朋友是不是很可能最终说服你吃下这一顿,明天再开始修行?
3. 再说得高情商一些。人们总是下意识地希望比身边的人在一些方面略胜一筹,而倘若眼看你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高速成长,岂不是误伤了身边的亲密好友?而当你的目标已然完成,朋友看到你在这个方面的成就远高出于ta,此时朋友就再也不会在这个项目上与你做比较了,你们也又可以愉快地玩耍了。
总结:
1.有目标:一艘船如果不知道要开往哪里,那么任何风都是逆风。
2.巧分解:目标如同一块多汁的牛排,等着你使用刀叉一小块一小块切下来品尝。
3.用法则:可视化"MORS"法则的运用将激励你落实每日或每周的分解目标。
4.悄悄干:悄悄地践行你的目标,等达成之后再告诉你的朋友们吧。
在看完这篇文章后,首先,先定一个小目标,然后花点时间实现它。日拱一卒,月将一就,成就都是这样一点点拱出来的。
你也可以在这篇文章后的留言里mark一个标记,等你实现后再来告诉我们吧。
往期精选 牛奶可乐心理学系列 点击阅读:
拖延心理学:如何驾驭大脑这个小淘气 - 三招战胜“懒癌” - 简书
情绪心理学:学会这四种方法,让你的情绪不再被别人左右 - 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