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时候,很羡慕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此了无牵挂,极其感性洒脱。
那些背包客,往往都有自己的物品清单,必须的一样都不会拉下,也不会带走一件多余的东西。他们往往能在半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把所需的一切装进背包,绝不含糊拖沓。
当条件允许,我也尝试了这样的旅行,物质的极度简约,换来了内心的饱满充盈。在全情投入体验世界的过程中,更能潜心感悟生命,发现那未曾谋面的自己。
回到日常生活,你我也许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慨:转眼一年又过去了,这时间过得可真是快呢!
我们每天忙东忙西,似乎过得很充实,但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值得称道的事情,暗夜里反观内心,怅然若失的感觉如影随从。如此循环往复,日子过得如同水过鸭背,哧溜一下就滑过去了,当然,也就没有留下一丝半点值得玩味的回忆。
我们总在抱怨,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到处都是惨烈的竞争,一不留神就会被淘汰出局,还不得马不停蹄星夜兼程地往前赶?
我们可曾都见识过,这是怎样的一种马不停蹄?
边电话聊天边撰写文案,打开电脑搜索素材的同时也在刷新新闻,打包便当的空当玩着游戏,好不容易和家人坐到一起,却是一边答非所问一边点开朋友圈。
每天都风风火火上窜下跳咋咋呼呼,似乎很用力很努力,似乎身边的一切都没有拉下。
可其实你只是在为这个世界跑着龙套。
现在就翻开手机,看看有多少群组都从未打开?
历数那些饭局和应酬,有多少是言不由衷的强颜欢笑?
打开衣柜,那塞得满满当当的花花绿绿,是否都完全需要?
呼朋引类,泛泛之交的聚会,又能消解心头几许焦虑,增加几分认可?
人们常说,摄影是一门减法的艺术。
意思是,摄影要从杂乱无章的缤纷世界中,提取所需要的摄影元素,尽可能在构图时减去与主体无关的东西,越简单的构图往往越容易成为经典。
无独有偶,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有称为留白的创作手法,中国画艺术家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小舟一弯,渔翁于其上垂钓,整幅画无一丝水,却能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所以,“将生活塞得满满当当”。这完全不是一句值得骄傲的说辞。首先得认真看看,里面塞满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捕风捉影毫无事实依据的大众谣言?烂俗做作毫无底线的花边新闻?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的推杯换盏?漫无边际虚幻飘渺的网络游戏?
或者是灯红酒绿声色犬马?阿谀奉承迎来送往?瓶瓶罐罐鞋鞋包包买买买?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算算算?
人的生命能量是有限的,如果让这样的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那真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跑龙套中。
著名的建筑师米斯.凡德洛说过的一句话:“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日本有一本名为《断舍离》的书,描述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舍弃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日常生活中,推崇极简生活方式,不断用“断舍离”的生活理念要求、鞭策自己的人群。他们称自己为极简主义者。
“减少清洁整理和逛街的时间,能使我有更多时间和朋友们一起出去旅游,我变得更加活跃,让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从生活中自动显现出来。”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一名极简主义者如是说。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通过大幅度减少拥有的物品,使减压成为一种常态,让自己更专注于有意义事情。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哲学。
在《赤壁》中,草船借箭后,诸葛亮教士兵使用连弩。周瑜看了连连感慨:“厉害,看来制造军械你也略懂!”诸葛亮羽扇轻摇,对周瑜说:“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更多彩一些。”
因此,有人在这点上做文章,你看,这句话说得很在理啊,生活没有其他点缀,急吼吼奔目标而去,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
诚然,我们正在经历时代的聚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取物质资料的手段、个人成长的渠道和途径,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斜杠青年”,现在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它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编辑/艺人/漫画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每一条斜杠背后,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特长、兴趣、爱好。那都代表了一种能够谋生的本领和技艺,都是经过时间与实践反复锤炼和检验了的能力和素质,背后都凝聚着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
孔明精兵法,能运筹帷幄统帅千军,懂机械,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专八卦,能神机妙算决胜千里;善口才,可八面玲珑舌战群儒。这可完全不同于电影桥段的调侃——“什么都略懂一点”!
在现实生活中,看再多的电影电视剧,也不会变成影评专家;玩再多的手游网游,也不会变成电竞大师;沉溺于各种头条、微博、论坛,不会刷出个网络大V;奔走于各种聚会、应酬、社团,不会脱胎为外交明星。
如同鸥鸟在桅杆上落脚歇息梳理羽毛,是为了更好地跨越海峡。
适当的休闲娱乐,是放松身心恢复元气的手段,便于更好地梳理思路抚慰心灵,是为了能更科学有效地实现人生目标。
啃着快餐浏览着电脑还拨拉着手机;左招呼右寒暄这边拍拍肩膀那边打打哈哈;宝贵的业余时间,也都把自己淹没在泛滥的信息糟粕中,鲜活敏感的内心,在各种标题乖张的花边头条面前逐渐迟钝,丧失了独立判断和自由思索。
错把手段当目的,必然会迷失方向。
苏燕,一位媒体人,朋友圈里曾刷爆了她的一篇《我把家从钢筋水泥的城市搬到了自然淳朴的乡下》。
那年,苏燕全家作出了一个决定,为了女儿更好的成长,将视角投向北京远郊,寻找更适合女儿童年的宜居环境。
“住到乡下后,后院开辟了菜园,前院铺设了草坪。春天开始,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蔬菜和水果,透过落地窗望出去,就是最美的风景,每到周末,都会相邀好友来聚会。”
苏燕那看起来慢悠悠的似乎毫无效率可言的生活,其实充满了阳光雨露和小确幸。在远离都市,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中,她正飞快地奔向内心的自己。
现在的苏燕,早已告别了原先的杂志社工作,在新的团队,和喜欢的一群人一起工作,陶醉地行进于自我实现的道路上......
栽培一棵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砍掉其旁错的枝桠,才能促进其向上生长。
在生活中,有所克制,适当取舍,科学计划,全情投入,才能逐渐开发出自己的潜能,最终走向属于各自的卓越。
当自律能成常态,坚持变成习惯,取舍变得笃定,专注成为能力,我们对生活的领悟,才能更深刻隽永,我们对过往的回望,才能更自信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