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爷爷奶奶带孩子系列《第四章: 爱,不宠溺》的折页内容(详细说明部分,在图册中是被折起来的,老人可跳过或听读),情景对话是主体内容(配图还没完成)。
(一)
近二十年来,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不断提升,被称为“小皇帝”、“小祖宗”。
“我孙子胃口不好,天天追着喂饭。”
“我家的也是,喂都不吃。”
向前推五十年,有谁家的孩子不吃饭吗?
饿了就吃,难道不是本能?但我们总想让宝贝多吃点。
“只吃这几口,能不饿吗?再吃点!”
“吃这么少怎么长高啊?快吃!”
吃东西的权利不再属于孩子。
本能,被过度的爱摧毁了。
不仅如此,不难发现即使小宝宝群体中,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别也很大。有的孩子很早就会自己吃饭,上厕所,并从这种早期自立的技能中体会信心满满的感觉;也有的孩子,什么都依赖大人,吃喝拉撒完全被包揽,生活能力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的水平。
他们也曾好奇的拿起勺子,挣扎着把饭往嘴里送,这时你却抢过勺子说: 来,妈妈喂你。
他们也曾学着你的样子,试图把小脚伸进鞋里。你却说: 你不会,我帮你。
为了让孩子不费力,你愿意做一切,却不小心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别人家孩子会的,你家孩子都不会。
成长,被过度的爱摧毁了。
更甚者,自己的孩子打了别的小孩,点赞“真棒!打得好!下次还这样打”。别人的孩子打了自己的孩子,不问原因,骂骂咧咧,不依不饶。
你仅仅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一丁点委屈,却忘了教他怎样与人相处。
规则感,被过度的爱摧毁了。
这些过度的爱,都叫溺爱。我们发自内心的爱孩子,但方式不对,一样会伤了他们。
爱孩子本身没有错,那是不是得想想怎么爱才好呢?
(二)
当孩子开始尝试一件他从没做过的事,这无疑是个好机会。
千万别制止,别代劳。
当宝宝自己拿起勺子往嘴里送饭。
你之前也许这样:
你不会,让我来。
可以尝试这样:
你会拿勺子了!来,试试这样,很棒!
(指导,鼓励)
当孩子开始拿着鞋子研究。
你之前也许这样:
给我,我帮你穿。
可以尝试这样:
你试试,把脚伸进去。对,就是这样。你会穿鞋了!
做到这些并不难,只要我们“懒”一点就行了。
我们需要用更多的心思,代替惯性的包办。
那些能够理性的爱孩子的人,一定能培养出更强的后代。
注:
为了更适合老人群体,即使非必读的折页内容,我们也尽可能以简短的篇幅把理念说清楚。
目前只有文字内容,图片部分和排版正在同步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