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回家了,电脑在跑着实验,有点无聊,所以顺手写一写《五种时间》的读书笔记吧。
这本书还不错,可以让人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时间分配。通过五种时间的角度,反思自己一小时、一天、一周、一个月或一年乃至一生的时间分配。
具体的时间应该怎么分配呢,那得看自己最想成为怎样的人。作者提出悼念的方法,假设自己已经死去,希望追悼会上如何追念自己的一生。从而判断出,自己最想过怎样的人生或成为怎样一个人。
我们得知自己的生活愿景之后,就要明确出我们五种时间分别是什么以及怎么分配。潇洒姐在书中讲解了她理解的五种时间,以及她生活中的五种时间分别是什么,具体的有些地方我会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一些概念或观念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去变通。
不管多么好的理论,最重要的还是实践。读书不光是为了看看这个人都传达了什么东西,更重要的是,作者传达的一些观念哪些是可取之处,并且如何运用能够使自己的生活进一步改善。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很多优秀的理念其实之前在其他书籍中看到过,比如不同的时间视角(《精进》一书中提到过),目前对于自己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知行合一。一些优秀的理念都知道,在实际生活中不够勤快地去运用。
我想举个例子:比如设立事情的优先级这件事。
在我刚刚脱离中学来到大学的时候,那时立志于充实自己,而且当时有很沉重的心理负担,因为在我看来十八岁成年,就意味着独立,不应该再花父母的钱了,然而自己没有能力做到不花父母的钱,这让我心里对自己有时候很气愤。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大学,于是很努力地充实自己,学习技能,不希望自己的时间花在享乐上,除非是因为准备竞赛自己感觉很累或者竞赛有了结果去犒劳犒劳自己。当时,大学的时间主要分配在为工作学习核心技术、为参加竞赛进行每日的训练、为了扩大自己的人脉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聚餐、为了减肥每天运动(平均每日跑步3.5km)。当时,自己时间优先级是:(1)参加竞赛日常训练; (2)为工作学习核心技能;(3)每日运动;(4)与朋友聚餐(只是在学期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学期中间几乎没有聚餐);(5)参加社团活动。当时,每天都保持一颗审慎的心,很郑重地对待自己的每一天,自己的每一个小时都让它看上去体面,就算是放松时间也看上去是应该的而不是因为偷懒。
然而,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后,在一些事情上我选择让自己过得更容易一些,也就是在轻松享受和艰苦奋斗之间做了妥协。这里的艰苦奋斗不是说不认真工作,而是说对于一些观念自己选择不再坚持。1. 研究生阶段,我似乎比之前心放宽了很多,之前觉得成年后还不能独立很愧疚,也可能因为身边的人与我无异,所以时间久了对于不能独立这件事并不觉得愧疚(羞耻心减弱的表现之一)。2.之前大学时,早晨会早起跑步,就算是七点起床,也会去操场慢跑或走上2-3公里,然而,研究生后,我发现自己特别在意别人看自己的眼光,早晨校园里很少有人跑步,感觉自己去跑步怪怪的;然后就是觉得自己早晨起床会吵到舍友,这种不安感会让自己很不舒服,于是向自己做出妥协,早晨跟舍友一起起床(8-10点)。3.关于优先级的妥协。大学时候,我的一天的时间会同时有好几种时间:跑步、学习、竞赛、社交等;到了研究生后,为了给自己减负担,我自认为这样没错,研一时,自己的时间只有:上课;研二、研三时,自己的时间只有:科研。虽然我现在快毕业了,但是我感受到了弊端,就是如果一段时间间隔内只安排一件事,自己的效率会降低。如果安排多个事情,各种时间时间会有竞争,从而最高效地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自己生活中糟糕的地方需要自己一点一点去纠正。人生并不会因为多读几本书就会变好,而是要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知行合一,才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改善。对自己生活糟糕的地方进行改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舒适区多舒服呀,走出舒适区需要有强大的信念。大学时,走出舒适区强大的信念来源于,我是一张白纸,自己将来怎样完全取决于自己当下的一言一行,所以内心雀跃,期望过年,期望下一年自己的表现;然而,现在我走出舒适区的信念还不够强大,尽管现在的生活外表看来并不糟糕,但是我知道再放任自己在舒适区,那会真的很糟糕,没有挑战的生活自己的自信会受损,没有自信自己的人生从此会暗淡无光,不糟糕很那说。如果是通过跟其他人(不管是大多数人也好还是不如自己的人也好)做比较而得来自信,那样真的很low。
就写到这吧,人生是一场修行。主动一点,生活会更容易。有些人修行到一半因为感觉太辛苦会选择放弃,我呢?希望中途的三年不算放弃算一种尝试(尽量安慰自己显得不太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