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的传统行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
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
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
互联网+传统自行车=共享单车
……
“互联网+”已经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也不例外,怎么来适应这些变化呢?来自江南大学的陈明选教授娓娓道来,对此进行了全面的讲述。
第一、在学校课程与教学诉求方面,我们要从以下四点进行改变:
1、更新教育观念。现在很多学生,分数高,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差。陈教授曾经在大学新生入学半年和一年后,让其重新做一遍当年的高考试卷,对其进行测试,结果有很多学生是无法达到当时的分数线的。考完就忘,我们的教育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东西呢?所以,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记住概念及规则,更在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迁移等深度学习的能力。
2、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教育一定要向这四个方面过渡:注重立德树人、塑造核心价值观,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终身发展力和全球视野。何为“核心素养”呢?知识、技能、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举个例子,比如学习驾驶,交规是知识,移库是技能,路考是能力,开车时礼貌行车、安全驾驶的习惯和能力就是素养,是在复杂情境下,运用知识、观念、方法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3、重构课程内容
要实现三个转变:从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转变为以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从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转变为培养关键技能;从封闭的教材体系转变为开放多维的资源体系。尤其要重视学科核心素养,这关乎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只学习教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4、教学设计的转型
以往老师们写教案,但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以促进深度学习为宗旨。最重要的是要把课程以问题的形式提炼出来,教学内容以问题为中心,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度理解。
第二,“互联网+”时代,教学应如何创新?
老师每年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如何学得高效呢?陈教授强调,反思很重要。要通过反思不断提炼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形成自己的主张、风格和特色。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教师需要重塑核心素养
作为教师,要有教育信念与追求。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是不同的。既然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热爱,不爱,及早离开。
作为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理论了解。还要有问题意识与科学精神,只强调技术,没有思想和方法,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所以,一些热热闹闹的展示课上,教学成了表演,但学习发生了吗?陈教授的这一质问,也让我们思考:评课,到底该评什么?
作为教师,要进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会怎样利用移动工具来辅助学与教。陈教授结合翻转课堂,对这一点进行了阐述。反思自己的翻转课堂实践,任重而道远。
2、教育流程需要再造。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从哪些地方入手呢?陈教授提供了一些方法,下面几个让我产生了思考:
一是从调整影响学习的因素入手,作为老师,不能只考虑自己怎么把课讲好,一定要提炼问题,不然学习是无法真正发生的。 二是教学资源的有效设计与利用。当代人类,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我们的教学怎么去适应这一变化呢?比如“微课”的诞生,就适应了移动学习、快速学习的需要。对新的教学形式,要积极接受和学习。
听完陈教授的讲座,我内心有一种紧迫感——这个世界变了,我该怎么变?时光经不起蹉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