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

“互联网+”时代高校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

2017-03-07 MOOC

本文由《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李芒、郑春萍、李子运、唐轶

摘要

“互联网+”时代高校卓越教师在专业精神、知能结构、学习方式、人际沟通与教师生活五个层面都反映了新的时代特征。专业精神层面,卓越的高校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修养、更强的职业认同和网络人格魅力;知能结构层面,他们能掌握适应数字化新生态的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具备良好的媒体信息素养和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研究能力;人际沟通层面,他们善于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与社会成员、教师同行及学生开展高效沟通;学习方式层面,他们以“学习型人生”为理念,善于自我调控和反思,积极规划专业人生;教师生活层面,他们坚持健康的互联网生活方式,保持着教师特有的幸福感。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卓越;教师发展

卓越教师是指在教师素养和能力结构等方面都更加突出的教师[1]。贝恩调查了60余名优秀的大学教师,通过总结他们的教学经验与成就,从学习者分析、课堂准备、师生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卓越高校教师”的特征[2]。林小英与宋鑫近距离观察并访谈了北京大学广受学生赞誉的优秀教师,勾画了“卓越教授”的形象,总结了高校卓越教师的特点[3]。任何时代的诉求都会对高校教师打上时代特有的烙印。作为这个时代最具有革命力量的技术工具,互联网必然会对高校教师的存在方式产生显性或隐性、正向或负向、暂时或持久的影响。

结合“互联网+”的特征,本文从专业精神、知能结构、学习方式、人际沟通与教师生活等五个方面,重新阐释高校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文章旨在帮助高校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嬗变身心,适应时代对卓越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互联网境域中教师专业精神的重塑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必须拥有和其他职业不同的信念、修养和认同感。互联网日趋成为重要的教育工具,与人类历史上任何已有的技术工具不同,互联网全方位地“反塑造”人,即人屈就于互联网技术。这一特征极大地改变着教育生态,对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性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精神结构必然发生与之相适应的转变。“互联网+”时代,高校卓越教师在专业精神层面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恒一卫”统一的理想信念

我们身处一个高速发展与变革的时代,信息高速流动,一切似乎都可能瞬息万变。在互联网“+”与被“+”之间,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然而,我们始终相信,教师的理想信念必须有恒常不变的部分。在一个充斥着“物化思维”的时代,卓越的高校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依旧执着、淡定,尽其全力干好自己的“良心活”。他们坚守着人类知识传承的殿堂,保护着追求认知理性的圣地。他们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但步伐却更为稳健与沉着,因为他们的内心更加强大、更为冷静。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时,他们能戒骄戒躁、心无旁骛,使大学校园多了一分宁静,少了一分浮躁,使书香之地多了一些自由平等的争辩,少了一些一呼百应的盲从。任何时代都需要高校教师的坚守,高等院校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绝不可荒废,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如同“恒星”,恒常而不易变。

“易,不易”,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如果只有“恒”,那么整体必然是死寂的状态,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早已告诉我们的真理。因此,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中必须有“卫”的成分,即动态的、可变的部分。这部分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善”在现时代中绽放形态,任何时代的任何存在都是人们选择的结果,这种结果中有不理想的成分,也有可以纳入“恒常”人类理想的理想成分,高校教师不仅要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还要为之引入优良的生命基因。互联网浪潮将隐藏在人性深处的珍珠、瓦砾一并冲刷出来,人类整体价值体系的基础在悄然漂移,高校教师理想信念的内涵与外延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提倡高校教师为“人类理想形象”的代言,也尊重高校教师作为“常人”的权利。

(二)“不德”之品行修养

师德是个体化的、内在生发的、存在于教师主体之中的一种品质、一种修养,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从本质上讲,师德不能测量,无法进行单纯的评价,任何以功利的形式评判师德,大肆宣传表彰,就与师德的本质背道而驰,是对师德的异化。就个人而言,那种做点事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想方设法表现出来的“小聪明”是要不得的。“大德不言”“上德不德”,真正的师德应该被历史与时代铭记,并非只是逞一时之彰显,而应具有永恒不灭的生命力。

互联网之于人的道德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对其使用主体已经提出了严峻的道德考验:如,网络有可能弱化人的主体性、侵蚀本位道德、削弱道德教化功能、淡化人的道德责任感等[4]。“互联网+”时代,卓越的高校教师会抱着对教学与育人工作高昂的热情与诲人不倦的情怀,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正人正身。践行《中庸》言“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互联网+”时代,名利一样诱惑着象牙塔中的教师,学术明星层出不穷。卓越的高校教师、学者不应以娱乐众生为己任,而应以引领人类向真善美为天职。

(三)“自洽性”职业认同

“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本快速流动,逐利性也更加明显,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能使教育突破校园内的闭环生态,另一方面也带来表面的浮华与各种利益的冲突[5]。受各种思潮和利益的扰动,近些年来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淡化、职业倦怠等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6-8]。

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会受到社会认同、组织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9][10],但是,高校教师作为一种高度知识化、专业化和自我涉入的职业,其工作自身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则尤为重要。“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这种认同感的自我保持,需要巨大的心理能量维持,比如职业的成功,同行的认可,学生的欢迎与崇敬等等。

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有助于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维持。比如,微信朋友圈中,教师们发表个人的观点,学生为之评论、点赞。及时频繁的师生互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都为高校教师提供了职业的满足感,进而生产职业认同感。这是一种自洽的关系,往往不依赖制度的规约,得以自我维持。教育与其他事业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承载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卓越的高校教师有效地运用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沟通,更便利地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可以构建互信、互惠、互动的网络互动机制,与学生实现零距离的心灵沟通;可以获取更多的网络话语权,传递为人师的人文关怀,展现人格魅力;逐渐成为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品、慈善的爱心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网络大咖”。

二、融通性教学学术知能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不仅需要“高贵”的经典知识,面对社会实践,还必须拥有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同时,作为教师,又必须与年轻的学生有共同话语,绝不能做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里就讥讽的那类“老夫子”“老古董”或“老科学家”。如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在毕业生典礼上的短短16分钟演讲赢得了30次掌声,演讲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李校长在演讲中使用了大量的网络热词。可见,高校教师主动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将网络流行语、流行话题等网络文化要素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可以更好地拉近互联网时代师生间的距离。“互联网+”时代,卓越的高校教师在知能结构层面具有如下特征。

(一)适应“信息生态”的学科教学知识

技术支持的学习,逐渐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新生态。当教学发生在数字化生态之中,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很难适应这一需求,卓越的高校教师必须实现学科教学知识的升级换代。美国学者舒尔曼(L.S.Shulman)认为,教师知识的核心是教师如何将学科知识表征为学生能懂的知识[11]。这种知识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数字化新生态中各类新变化的清醒认识。如,在学习形式方面,传统的个体学习转向团队合作式学习,内容驱动的学习转向过程驱动的学习;在媒体使用方面,单一孤立的媒体被集成的多媒体所取代,呈现式媒体被互动式媒体所超越;在学习环境方面,具体某个地点的学习被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所取代,固定的学习设备也被移动可穿戴设备所超越[12]。

高校教师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勇于打破固有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枷锁,用奔放的思想、不受拘束地进行畅想。结合数字化新生态,卓越的高校教师会积极地升级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技术工具的新发展和新应用,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与实践。

(二)卓越的媒体与信息素养

“互联网+”时代,卓越的高校教师必须掌握互联网相关知识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体与信息素养,实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教师应该以符合伦理道德的、批判的和有效的方式实现对信息和媒体内容的检索与获取,理解与评估,使用、创造与分享,以更有效地从事个性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活动[13]。由于高校教师在引导、培养信息社会的人才、构建知识型社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注重自身媒体与信息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才会有能力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

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不断影响着高等教育与教学。如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逐渐减少了对传统设备与资源的依赖;移动学习技术的发展可以随时将互联网资源装进我们的“口袋”;可视化工具的出现使得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虚拟现实技术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为学习者提供了积极的、沉浸式、悦趣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Web2.0以及社会网络等技术的进步,更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社会性交互和个体参与的机会,使基于虚拟世界的协作成为一种潮流[14]。

面对这样的变化,卓越的高校教师需要成为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者,寻求符合信息化时代人类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设计方法,体现“人文、人道、人伦的价值取向”[15],生成有魅力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进化。

(三)跨时空开展教育研究的能力

大学教学是高校师生共同完成的美好的、创造性的、生成性的活动,其结果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大学教学从来就是高度复杂的活动,教育教学的过程也充满了永远解决不完的、生动鲜活的各类问题。卓越的高校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时,需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敏感度,能及时地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地选择研究视角;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能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理性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研究,提高研究效率和效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形式、教学对象、教学评价标准都在发生着变化,教育教学行为日趋复杂,过程动态变化,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这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研究与实践机会,也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知识、方法和素质。

三、“虚实归一”的人际沟通

“互联网+”时代的突出特点就是,人与世界高度的交互性和联通性,沟通能力便成为了卓越教师必备的核心特征之一。人际沟通能力反映了个体在社交过程中使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16]。高效的人际沟通反应在沟通的效果与效率上,使沟通双方从中受益。面对面的沟通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这是无容置疑的。然而互联网的存在对现有的生存方式给予了极大的拓展可能,即通常人们所谓的“虚拟”空间,从人际沟通的角度而言,所谓“虚拟”已经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互联网与人的关系是“具身关系”,通俗地说,就是“工具与人合一”,即“虚实归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需要在三个方面保持有效的人际沟通。

(一)与社会成员的有效沟通

高校教师首先是一个人,生活在众多的个体之间,生活在社会里,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具有较高学历和文化资本的一个群体。由于其从事的生产劳动,较少与直接的生产实践相联系,这决定了高校教师社会交往的范围相对封闭,交往的对象一般也比较局限。高校教师常常被认为是相对比较自我、主观、矜持,略带“清高”,极具职业优越感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人际交往时,会时常显示出教师这一社会职业的角色特征,这种人际交往还会随着自身所处环境与交往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甚至形成各自的利益与冲突。

高校教师懂得与社会常态交往,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机地融合,能与社会其他成员保持高效的沟通,以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更加有效地服务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利,卓越的高校教师既不能封闭自己,也不能落入俗套,做到不媚俗、不媚权、不媚钱,保持清纯的自我,延续文化人高贵的基因与品格。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7]。

(二)与同行的高效沟通

高校教师是“孤独”的个体劳动者,他们往往遵守“互不侵犯”的准则,坚守自己的学术王国,自由地开展学术活动,很少或羞于与同行开展合作或交流经验[18][19]。高校教师的工作方式类似“农耕”时代的“农民”,或者可以被认为是缺乏协作的“学术个体户”。表面上看,教师与同行之间保持着频繁的沟通与合作,但实际上往往是貌合神离,容易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与松散的合作,效果并不理想。

知识经济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者已经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教育与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错综复杂的问题,高校教师需要改变孤立的思维方式,讲究策略方法,构建合理的教研梯队,依靠团队的智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与同行的高效沟通与合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在整个教育生态中,教师还承担着贡献与分享教研成果的功能。

“互联网+”时代,教师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沟通模式变得更加频繁、多元,卓越的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专业特点与教师同行构建个性化的沟通机制,促进自身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例如,国内不少高校已经通过开展实时远程视频会议、Moodle平台中的网上研讨等形式实现了中外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20]。笔者也仅通过电子邮件,与世界最大科技出版社Springer进行交流,出版了本人的外文著作。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正通过高效的网络与通讯技术,与国内外知名学者保持着频繁且实质性的教学交流与合作研究,实现了跨地域、跨国界与跨文化的有效沟通。

(三)与学生的多维沟通

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的师生交往关系和交往方式,要求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地调整并转变自己的沟通角色与功能,如:从以前好为人师的教育者转变为相互信赖、可以依靠的学习伙伴,从单向的信息支持传播者转变为善于倾听、乐于分享的对话伙伴,从严厉苛刻的监管者转变为热情积极的激励者,从主导教学活动、一言堂的演员转变为协助、欣赏学生表演的导演[21]。

“互联网+”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风气浮华,高校教师的心灵无法宁静,难以安心教学、踏实研究,更谈不上与学生心灵与情感上的深入沟通。尽管我们大力宣扬和鼓励教师淡薄名利,但名目繁多的奖项却让老师们无法停止对名利的追逐;尽管高校教师同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岗位分级、项目评审分级等制度却人为地使教师“被三六九等”,正在严重破坏健康的教育与学术生态,常常让高校教师无所适从。竞争、奖励机制极容易激发人的逐利性,助长教师工具性、利己性的外在动机,忽略教育的人文性和公益性,不利于高校教师形成“春蚕到死丝方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利他性内在动机,使原本用心良苦的评价机制不再单纯,偏离正常的轨道。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灵魂深处的对话,一旦高校教师被名利牵泮,师生沟通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网络时代,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种沟通绝不会随着大学课堂的结束而终结。卓越的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应受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的局限,是全方位、立体式的互动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求知与成长,实现生命的自觉与心灵的升华。

四、“自发 — 自控 — 自善”的学习方式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朝着“成人——成熟之人”的方向发展。当“终身学习”成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成为高校教师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我们不禁发问,“互联网+”时代,卓越的高校教师究竟该如何学习?

(一)“人不可以己”的生存信条

“人不可以己”,语出《荀子•劝学》,意指人们永远不可以停止对学问的追求。“互联网+”时代,教师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不在于信息量的多少,不在于知识面的宽窄,不在于悟道的先后,不在于理解力的深浅,而在于能“自发地”持续开展学习。“自发”是持续学习的前提和保障。

“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工具日益普及,特别是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形式的出现,学生能非常便捷地获取知识,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已经被打破,广大教师已经无法保证自己是知识绝对的占有者,也很难再占领知识的高地。作为“得道在先”的领路人,高校教师该成为“互联网+”时代学习的典范,树立“学习型人生”的理念,对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积极地进行更新换代。“三日不读书,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卓越的高校教师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大环境的变化,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完善知识储备与职业能力。基于互联网开展跨越研究领域、跨越学科的“跨界”学习,高校教师能更有效地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夯实自身的学养,提升综合素质,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下,部分高校教师在面对新技术时心生畏惧,生怕自己学不懂、学不会,容易固守已有的成就,以慵懒之态排斥新事物,以保持一份“安全感”,其实这是徒劳无益的。卓越的高校教师必须能“自发”激起学习欲望,终身学习,勇立潮头。

(二)深厚的自我调控力

卓越的高校教师是模范的学习者,是心理和生理上都非常积极主动的个体。他们主动地追求知识,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能有效地将职前培训与在职学习相结合,开展高效的自我调控学习。尤其是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网络上排山倒海、五花八门、激动人心、不读就Out的信息”,学生们很有可能“整天东游西荡,表面上忙忙碌碌,实际上收获甚微”[22]。

卓越的高校教师需要更有效的自我调控。自我调控学习反映了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意图与学习行为,体现了教师在元认知、认知、情感、环境与行为调控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与素养。结合互联网这一特殊的学习环境,高校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是合理地设置学习目标,以避免辛苦繁忙,收效甚微;其次是掌握高效的时间与环境管理策略,有效地使用碎片化时间,学会在不同任务间快速地进行转换,保证学习效率与效果。

(三)反思中趋向完善

“教育就是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23],再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我们相信卓越的高校教师必定是善于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不断追求完美的个体。教学其实也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绝对完美的过程,但却不妨碍卓越的教师时刻地追求完美和接近完美。这个过程看似悲怆,却恰恰映射出了教师职业的高尚与伟大,卓越的高校教师明知不可实现,却还是“飞蛾扑火”般的用生命谱写自己的教育人生。

“互联网+”时代,教师开展自我反思的方式更加多元,手段也更加多样,先进的信息技术为高校教师开展自我反思与评价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通过照相、录音、录像的方式,采用图片、音频与视频的形式记录真实教学情境中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借助通用的分析软件,如Nvivo质性分析软件、Transana会话分析软件等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度解析。教师还可以采用博客、QQ空间、微博、Wiki等网络平台撰写、编辑、管理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日志。卓越的高校教师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会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对自己的专业人生有更清晰的规划。他们能有效地开展自我评估与环境评估,设定短期与中长期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采取相应的活动并根据具体的变化做出调整与修正[24]。高校教师的职业人生实质上是为人、为师与治学相结合的人生,体现了个人实现与全人发展的过程。以治学为例,学问之道是极其纯粹的,需要“苦读”与“笨想”,通过文献积累得道于心;通过思想积累,发明于心;通过生活积累,活化于心[25]。

随着移动通讯与社交网络的不断成熟,教师还能通过网络建立教学反思的共同体,通过小组集体讨论、对话的方式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教师的专业人生是充满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教育人生,卓越的高校教师必定能通过有效的自我反思,学会在大框架、大“模样”、大格局下思考自己的专业人生,规划自己的未来,实现全面发展,不断趋于“上善”“至善”。

五、“互联网+”时代的教师生活

生活方式涉及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决定着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其变化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26]。随着互联网与教师生活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卓越的高校教师该如何愉快地生活,健康地生存呢?我们认为,他们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一)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生活

“人类生而自由,却又无所不在枷锁之中。”[27]互联网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生活的同时,也在束缚着老师们的手脚,甚至禁锢着他们的思想。“互联网在给教师工作、生活、学习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生存代价,如网络依赖、网络沉溺、人际关系疏离等。”[28]互联网还会对教师生活带来负面的效应与困扰,如,不合理地使用网络容易影响教师的身体健康,加大其生活与经济压力,增加其生活焦虑度与大脑负荷,导致记忆力下降等[29]。

令人担忧的是,如今的互联网世界充斥着大量消极、负面的信息。更有甚者,网络媒体为博眼球、提升关注度,往往赤裸裸地在显眼的位置呈现低俗、暴力的内容,令人生厌。如果高校的知识分子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缺乏全面理解信息的能力,往往极容易受到“负能量”的干扰,耽误大量时间和精力。最可怕的是,长期受到单向度信息传递的影响,高校教师很可能缺乏独立思考与客观判断的能力,成为“互联网+”时代被迫思维、被牵着鼻子走的“愚民”。

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卓越高校教师能保持真实的人际交往,善于培养生活的情趣,努力在浅薄的时代做一个深刻的人,在异常忙碌的时代做一个健康阳光的人。卓越的高校教师须在互联网的霓虹中“自我囚禁”,同时又在理性王国中“自由放逐”,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做一个“有感情”的人。

(二)教师特有的幸福

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关注教师的幸福感问题。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人的幸福感包括积极的情感、处理事务的投入度、人际关系、人生的意义和成就等五大支柱。根据生命哲学理论,教师作为一个生命存在,既是世俗的物的存在,又是高贵的精神存在,其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和谐统一[31]。

“教师的生存实践是一个集智能、情感、精神于一体的实践活动,是以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谋求幸福为根本旨趣的生命实践”[32],“只有他们衣食无忧、心情愉悦、体魄健康,他们的价值追求和教育智慧才能被教师个体所自觉自为”[33]。

互联网技术正在悄然地影响并改变着高校教师的日常生活,以目前流行的社交网络软件一微信为例,这一社交软件已成为当下高校教师彰显存在感、克服工作焦虑、维持稳定情绪的重要工具。卓越的高校教师需要将互联网技术与影响幸福感的诸多要素产生合力,才能通过互联网提升幸福感,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充分享受生命的体验。

六、结语

互联网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卓越的高校教师要透过表面的浮华,清醒地认识“互联网+”时代的“特殊性”,把握这一时期卓越的高校教师恒常不变的“本质”和与时俱进的“内核”。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高校卓越教师的“本质”与“内核”体现在其高尚可贵的专业精神,丰富且自适应的学科教学知识和方法,高效协作的人际沟通能力,自觉不息的学习力与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卓越教师”必须以发展或变化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教育、看待技术,以开放的心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越是深谙历史发展规律就越会拥护变革。高校教师是人类的精英群体,这个群体中的“卓越者”理应成为人类理想形象的原型。

作者简介:李芒,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郑春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与语言教学;李子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转载自:《中国电化教育》 2017.1  总第360期  第38-44页(转载本文须注明出处)

排版、插图来自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

慕编组成员:大叶子

产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Read moreViews 675Like Report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