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城区学校工作的曾经的学生来访,带来了一段令人深省的故事。说的是他班上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小姑娘,素日里既不上任何课外补习班,也婉拒了学校的晚自习安排。然而正是她,中考以633.5分(满分650分)的高分,顺利进入区域内教育质量最好的县一中。这如一道澄澈而明亮的闪电划破了众人的视线,瞬间让那些于周末、休息日穿梭于补习班之间、疲于奔走的“父母们”愕然失语——如此“逆流而上”的路径,竟能直抵如此优异的学业巅峰?他们或许永远也搞不懂的是,孩子们在休息日“奔命”的步履,究竟是为学业本身,还是为安抚那份“别人补课我也补”的焦灼虚荣?
于这反差巨大的现象之下,我们不得不直面校外补习屡禁不止的深层困境。当小姑娘以独立的姿态走出令人惊叹的成功之路时,补习班如藤蔓般缠绕的迷墙却赫然映照出教育生态中令人忧心的失衡。本该由学校课堂承担的核心教学职责,正被悄然挪移与淡化……
补习热潮的蔓延,其根源在于一种集体性心理恐慌,如“剧场效应”中前排观众纷纷站起,后排者亦不得不随之起立。家长们被裹挟在“不补习便落后”的焦虑洪流里,将时间与金钱如祭品般奉上,只为换取一丝心安。但家长们一定不知道的是,这种“心安”不过是虚假的解药,它以透支孩子的精力为代价,制造出大量虚假性疲劳——补习班所“补”的,常常是学校课堂本应扎实落地的教学内容。这双重的消耗,无异于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当本该在学校完成的“正餐”被推至校外“加餐”,学校教育的核心职能便在无形中被削弱、被悬置。
小姑娘用自己清晰而明亮的“行为思路”,烛照出教育的本真核心。学习能力本身才是贯穿终身的根本能力。她的经历有力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当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与内在动力,便拥有了挣脱外在依赖、自主前行的力量。那些由她独立管理时间、自我驱动探索而获得的分数,价值远非被动填鸭可比。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穿透迷障的光亮,揭示出教育最终目的——不是分数游戏中的短暂领先,而是培育出能终身学习、自我完善的独立个体。
补习班所构建的那道迷墙,终究难以遮蔽教育本质的光芒。小姑娘的独立成功,正是烛照教育本真的一束强光——真正的学习能力才是支撑孩子一生行走的力量。当我们最终意识到这一点时,教育的迷墙便会在理性光芒下逐渐消融。
“双减”政策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关键不在简单地取缔补习机构,而在于能否让学校真正回归教学主阵地,让家长认同“授人以渔”的价值。唯有如此,方能使孩子卸下虚假疲惫的包袱,轻装前行,如文中所说的那位小姑娘一般,以内在的澄明与力量,迈向属于自己的辽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