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流而上
1
最近高考出分了。
看了高考状元的几篇报道,发出了每年一次的感慨:普通人家的孩子,出头越来越难了。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梁晨及其团队做过一项研究,揭露出一个非常残酷但又很真实的现象:超过50%的教育精英都是来自各地区的有产知识家庭,与特定的重点高中。
安徽省文科状元郑辰筱,来自合肥一中,这是一所安徽省重点中学、省示范普通高中,前身是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创办的庐州中学堂。
郑辰筱本人,12岁的时候就曾在美国留学,从初中开始已经跑遍了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全球十多个国家。小姑娘的父亲是警察,母亲经商,家庭背景极其殷实。
张楚衣,高考成绩718分,浙江省理科状元。就读的是中国民办教育十大知名品牌学校,上海新纪元高级中学。这样的学校,就算你有张楚衣的成绩,没有经济实力,还是进不了。
所以,一个看似公平的高考考场上,拼的不只是自己的努力和认真,拼的不只是三年时间的坚持,拼的是父母的学历、背景和见识,还有重点学校的名师和教育资源。
在这样的一个竞赛中,出身在小县城、乡镇甚至农村的十五六岁的孩子,他凭什么能赢?
2
刘强东曾经在《开讲啦》上面说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给人民大学捐了1000多万,他对人大那边负责这件事情的人说,这钱重点是要给那些家里穷的,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
可是过了两年他突然发现这个助学金竟然一点都不好发,申请的人非常少。
刘强东找到人大的负责人了解情况后才知道,能够上人大的,农村家庭的孩子很少。
所以你和名校学生的差距,不是从大学开始的,也不是从高中开始的,而是从出生开始的。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两个人
一个是北京海淀的房东,为了孩子能够上海淀区知名小学,将来可以上人大附中,在链家上买了一套首付高达700w的房子。
他的小孩,才6岁,一口纯正的美语,喜欢玩滑板和机器人,光去上机器人的兴趣班每年都要小十万。她说她要抓住陪伴孩子的每一分钟,不要让他感觉只有钱,没有爱。
对比之下,我今年过年回家看到的邻居家的小妹妹,好像完全是另外一个国度的人。
她父母都是务工的农民,为了能够给她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上小学就把她送进去了县城去读书,小学并没有住宿的条件,所以那些不满十岁的小朋友就都住在学校旁边的寄宿家庭里,两周回一次家。
才十岁的小姑娘,就已经懂得忍受孤独了。
她说,那个宿管阿姨管的很严,不允许晚上躺在床上哭出声,因为会打扰其他的小朋友。
父母的思维方式和层次决定了孩子的格局和目光;父母的实力决定了你会上什么小学、中学;而中学的实力又决定了你会上什么大学。
我们全县高中加在一起,都考不出几个重点本科,但是像人大附中这种学校都不屑于说一本录取率,曾经有人分析过该校自13年至今一本上线率已经高达99%。
这是什么差距呢?
这不是两个孩子的差距,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是父母几代人的差距。
3
所以你看,穷人家的孩子到底走的是一条什么路?
人大附中的孩子说,数学竞赛特别好玩,曾经去美国参加过两次数学竞赛,两周的时间里只有一天用来比赛,剩下的13天都用来玩。
衡水中学的孩子,每天不能用手机,不能上网,迟到早退更是不被允许,在自习时间里抬头是一种要被扣分的行为。
真的,寒门子弟从幼儿园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被城里的同龄人远远甩在了后面。
所以他们要用自己的三年的时间,去走别人十几年的路。
罗雅如,2017年衡阳市文科状元,高考668分
目前在北大读法语专业。她的妈妈得过数次大病,至今还有甲亢、糖尿病在身,她哥哥高中辍学四处打工,初三那年,她父亲在工地上出事,导致十级伤残。
她的整个高中生活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玩命。
她每天六点钟,闹钟准时响起,6点半左右到达学校早自习,中午不回家,原因也很简单,她深知自己的自控力不够,只要回到家就想跟妈妈聊天看电视,而高中的每分每秒都弥足珍贵,她不允许自己浪费。
2016年随州理科状元刘书威,高考成绩701分
家住随县吴山镇西湾,其父母学历都是高中毕业。他的父亲患有严重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一直在外打工,几年前还做了心脏病手术,之后在随州一中担任宿管员。
高三期间,母子俩就蜗居在寝室楼一楼只有10多平米的值班室里面,房间连空调也没有。一张高低床,妈妈睡下面,儿子睡上面,值班室里没有一张真正的书桌,大量的试卷、书本和饭菜、杂物等都堆放在饭桌上。
这些人,付出了几倍于常人的努力,先勉强考上了不错的高中,然后又勉强和那些优渥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走进了同一所大学。
他们拼尽了全身的力气才能勉强追上别人的背影,但正是这些人让我们看到一丝丝的可能,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的门和窗都已经被关闭了,其实这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你已经失去了继续伸手去推门的勇气。
其实,那扇门上还有一条缝,很小只有微微的光,你需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把它推开,带着这个勇气去前行。
失败了,真的不怪你。
但是,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以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