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师徒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人认为拜师不拜师都是一个样,只要花钱就能够学到曾东西,其实,很多人的理解是错误的,拜师与不拜师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简而言之,拜师,对徒弟而言,为了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对师父而言,为了本门技艺之精华代代皆有传承人。如果能成为某一门派的传承人,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幸事。当然与没有拜师的学生们有很大的区别
从形式上来讲,不拜师,就如同我们在学校的师生一样,是最普通的教与学的关系,只能称为“老师”,关系密切的可以称为“师傅”。拜师以后呢,即可成为 名副其实的“师徒”关系,徒弟即可名正言顺地称老师为“师傅”或“师父”,也就是成为血脉相连的师生加亲情关系,成为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人们常说“一 日为师,终生为父”,即指的是这种关系。
拜师以后,徒弟在古代是会被写入本门传承谱系的,现代社会会被纳入“传承网”,成为某一门派某一代传承人,成为“根红苗正”的传人,这是一个人被载入史册的光辉印记。没有拜师的学员,不可能有传承方面的记载。拜师与否,是拜师者人生经历中仅次于结婚生子的一件大事,故特别重要,也特别要慎 重。
从教授与学习方面来讲,拜师以后,有责任心的师父都会言传身教,也会是“倾囊相授”的,毫不保留地将本门密不外传的套路和技能传授给弟子。弟子要严守 师训,继承老师的倾囊之授,吸其精髓,并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达到理法合一。而没有拜师的学员,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老师就不方便再传授更深层次的东西,所 以,作为学生,负责任的老师,也会教授一定本门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使学生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赚钱养家足以,但到一定程度就很难有所突破了,可能会停留在 一定的等层面而止步不前。
学习各种技巧最重要的方法是:“言传身教”,老师教学生一般是以上大课的形式教授,也就是一个人教,许多学生一起跟着学,何况老师教授学生一般都是有期限 的,是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而已,而师父栽培一个徒弟,是靠单独传授,或几个徒弟一起传授的方式来教授的,而且一个师父也许会倾其毕生的心血,才能成就一个 出色的弟子。
拜师以后,师徒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很稳固的亲情关系,好的师徒关系真的如父子、如手足一样,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一辈子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割不断师徒 的情分。逢年过节,或老师及师母的生日,或老师家里的大事、或开业、收徒等大事,方便的弟子一般都要去看望老师或亲自参加,不方便的弟子,也可以通过各种 方式表达自己的问候和关切。师父也会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弟子。当然,师徒双方也许会因繁忙或其他事务不能经常联络,也不会影响这种关系的现 实存在,师徒都不必拘泥于形式。如果是没有拜师的学员就缺乏了这份亲情关系,以师生之礼相处即可。
拜师之后,就确立了正式的传承关系,解除了教与学的后顾之忧,徒弟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学,师父也能一心一意地教。如果徒弟学有所成,有一天出师了,师父有责任和义务将徒弟介绍给水平更高的师父来教授。没有拜师的学员,老师不承担此项责任和义务。
拜师者,要承担起继承、传承和发扬光大本门技艺的责任和义务,并以实际行动维护本门学术之尊严,维护师父之尊严。而
要想成为师门正式弟子,须经过师父长期反复考验,符合条件得到认可后,经人介绍,本人写拜师申请,师父和师兄弟们认可后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拜师仪式上徒弟向师父行过三拜大礼,呈上拜师贴,内有压贴礼,师父及两名以上见证人在拜师帖上签字等一系列手续后,方能进入师门,成为师父的入门弟子。
入门弟子又名嫡系弟子,最先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大师兄,亦称开山弟子;最后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小师弟,亦称关门弟子。
未经过上述程序,向师父学过技艺且功夫较好,得到师父承认的,也是师门弟子,但只能称作记名弟子,不能称为入门弟子。
不是入门弟子,也不是记名弟子,只是同师父学过技艺,称为学员、学生或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