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师徒相传的方式,从古至今,但凡有所能力的人,都会拜师学艺。从古至今,传承一门技艺非常严格,各行各业都有秘不示人的独门绝技,不拜师难得技艺之密传,不拜师难以担当本门技艺承传之重任。拜师,表面上看是一种形式,实则 是一种技艺的延续和一种文化的传承。古人对拜师收徒十分重视,也往往做得很神秘,外界很难窥其端倪。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各行名师、名 家多开山收徒,使传统技艺与文化精髓得以正脉传承,代有传人。
“拜师”是学习传统技艺的头等大事,中国很多传统的项目都讲究拜师学艺,如:相声、风水、道术、戏曲、书法、国画、中医、针灸等传统文化。艺人也不例外,没有师父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严格的说没有师承、没有师父就不算入门,行里的人认为“不是门里出身”,通俗地讲“不正规”。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等,都充分说明师承关系之重要。有的行 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现代社会虽然不必拘泥那些旧制俗礼,但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 和保护。
现代人学习各种技艺,多以赚钱养家,发家致富为目的,我们学习技巧的目的性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古人跑江湖时,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为了生存,一定是放在首位的,其次才是传授。
而现代社会,各种技巧渐渐被淡化了,被普及的已经是社会很表面化的东西,真正具备既能“赚钱养家,又能“发家致富”的技巧根本得不到普及,甚至连传承都面临危机。这是文化技巧传承的缺失和悲哀。我想问一句:在全世界几亿人都在学习怎样作生意的时候,原汁原味的技艺文化 内涵还能保留多少?再不挖掘传承社会技能的精髓,这些文化的生命力还有多长?
普及未必等于传承,精髓也永远不可能被普。所以,拜师学习就成了传承国学精髓的一种重要方式,甚至无法替代。如果你是一位想在社会上有所修为的人,你连拜师的欲望都没有,老师怎能对你倾囊相授呢?换句话说,老师凭什么将国学精髓传授给一个没有进取心、没有责任感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