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月入3万,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的段子,想必你已熟知:
北京某黄金地带,卖煎饼果子的大妈,被顾客质疑少加了一个鸡蛋。大妈情急之下,给出了这样的答复。
没想到话题一出,大家的焦点纷纷指向北京白领的苦逼生活,悲叹每天穿的光鲜亮丽上下班,还不如门口大妈。
可我反复揣摩这句话,也没搞懂,月入3万,和少我一个鸡蛋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系?
====
我并非不解风情,不知道你的吐槽点所在。
可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跟风嬉笑怒骂,回头看看自己多傻X的例子还少吗?
郎平当年去美国执教,我们骂她背叛国家。
芙蓉姐姐表白王思聪,我们骂人家臭不要脸。
九寨沟地震,吴京不捐5个亿,我们骂人家空谈爱国。
章子怡多谈几次恋爱,我们骂她风流成性。
甚至,一个小孩母亲得艾滋去世,我们就逼迫人家转学。
。。。
我想说的是,很多事在辨别黑白之前,我们已仅凭一时的情绪,或他人影响,就痛下结论,而且坚定不移。
就像大妈这个事情,按大妈的逻辑来推论,拥有相当财富的人,是不会去贪占小便宜的。
可随手翻看现实,我们就会发现:
那些受贿动辄上千万的贪官,何曾对几千块的购物卡铁面相距?
年入百万的公司高管,报销时连家里的卫生纸,都想尽办法纳入其中。
就连莫里哀小说《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拥有万贯家资,却连多点一根灯芯都不舍得。
根据逻辑对真命题的判定,我们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何况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是从何时,丢掉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不愿花费一丁点脑力去弄清是非,而只愿接受别人嚼碎了,抿到你口里的食物。
====
在工作或生活中,你一定遇见过这样的一群人。
明明只需要百度一下,或随手翻一下身边的书就得解决的问题,非要发到群里@大家回答。
对电视剧里的角色,两个人争的面红耳赤,你不喜欢她的爱豆,她能因此和你绝交。
朋友突然晒起了做微商后买豪车、出国游的照片,大家不辨真假的开始垂涎三尺。
很多朋友对介绍的相亲对象,不会过多的考察,而是仅凭身边人的评价,就敢把自己嫁出去。
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曾提到,人类社会正在逐渐步入“低智商社会”。
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人们开始对各种谣言丝毫不会思考,很容易遭到媒体的操纵,得过且过、毫无斗志……
《罗辑思维》节目的成功,便得益于罗振宇对这种社会现状的精明的洞察,“做你身边的读书人”,你不是不愿意读书、不愿意思考吗?
没关系,我读给你听,把结论也附赠给你,你只需要笑纳就好了。
你就此进入了“舒适区”,在别人的框架中停止思考,产生依赖。
成为别人思想的奴隶。
李笑来在《做时间的朋友》一书中,曾写到,人与人之间大多时候都没到拼天赋的级别,大家拼的只是努力的程度。
在我看来,这种努力包含很多,愿意进行深度思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你要清楚,这个世界最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比如你的时间,比如别人送到你嘴边的食物,比如他人义务给你灌输的思想。
当你对这些甘之如饴,享受这种轻松自在的获得感,你将会为这种“易得之物”付出惨痛的代价。
大脑的机制会不断提升你享受快感的阈值,直至将你变成连快感为何物都意识不到的地步。
这并非危言耸听,看看身边那些通宵达旦玩“王者荣耀”的人,玩的过程中,以后实在太过劳累放下手机的时候,他们真的很快乐吗?
我看未必,很多时候,“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瘾,不会再去思考做这些究竟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因为思考本身,已经成为一件让自己痛苦的事情。
====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经由别人而得的认知,可以作为你思考的起点,但不能成为你思考的终点。
他人的思想只是万千种思想的一种,不是唯一,也不是真理。
这种认识看似简单,但要摆脱却很难,因为我们共处在一个圈子里,思维方式和文化氛围非常的接近和相似。
一不留神,很容易会被他人的态度所左右,成为了别人认知的跟随者。
不动脑子,不进行思考,只能带来短时间的欢愉,最终却都将导向无尽的空虚。
不要再被“我月入三万,怎会少你一个鸡蛋”这种混蛋逻辑所迷惑,也不要被这种一拥而上的热炒而“撩拨”。
少一些跟风而起的自嘲嬉笑,多一份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吧。
你自己应该有你自己的样子。
道哥:一个从体制内蹦跶出来的骚年,文字走心不走肾,著有《寒冷的城市》、《宝贝,你好》等书。拾笔再写文,愿以此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