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首先,我不是来吐槽的,我只是记述不同地域或者是不同家庭之间的年文化。
我的家乡,沂蒙山区边缘地带的边陲农村,到处是绵绵延延,坑坑洼洼的山丘沟壑,经济很不发达,但是并不妨碍我们过年的时候很奢侈。
小盅喝酒,大碗吃肉,是我们老家过年的风俗。
年除夕的水饺,只是象征性的年夜饭。我们主食是肉:炸鸡,炸鱼,炸肉,配上香菜芹菜的佐料,码在盘子里,那是对一年辛苦的犒劳。
小时候的除夕之夜,都是在爷爷奶奶家过得。爷爷四个儿子,每家贡献两道菜,爷爷奶奶自备两道菜,然后四个儿子带着馋嘴的孩子们聚到一块,大人推杯换盏,小孩大快朵颐。当然,儿媳妇们是没有资格的,,这是老传统。
然后是年初一的早上,一般五点左右起床。在自己的小家过年,照样是丰盛的饭菜,吃几个象征性的水饺。
03年,我的姐姐出嫁,婆家和我们是同一个县的,两家相隔60里路,他们是市郊,我们是农村。
姐姐在婆家过得第一个年,就回家诉苦。婆家过年不让炒菜,只让吃水饺。
我们一家人觉得奇怪,我好奇的问姐夫:“你家怎么不过年啊?”
我姐夫气得吹胡子瞪眼:“怎么不过年,过年不就是吃水饺吗?”
后来,我姐姐和婆婆分了家,因为就是吃个水饺,年除夕他们也不和公公婆婆一块过,可以在自己的小家喝酒吃菜。
08年,我结婚了。婆家和我们是同一个市的,也是市郊农村,相隔200多里。
我惊讶地发现,我婆婆家“也不过年”。
除夕晚上一家人六点多钟吃完水饺之后坐在桌子边,你看我,我看你,等着看春晚。
到了年初一,还是水饺;到了年初二,照旧水饺;初二中午到老公的舅舅家改善一顿伙食,晚上回家,水饺;初三早上,水饺;初三中午,家里来客人了,还忙忙活活的,到时候吃个残渣。
初三下午,立马回娘家,改善伙食。跟你们说,顿顿水饺,直接吐了,关键水饺还是年除夕包好的,有一股酸味。
回到家,抱着母亲泪眼连连,体会到姐姐当年的感受了。
我母亲大惊,两个闺女的婆家“都不过年?”关键是,两个婆家都比我家过得好。
我对老公家的这种习俗非常不满,老公却说我们老家的人没有钱还烧包,不过日子。
对婆婆家这种习俗不满意的,还有小叔子媳妇。她家离婆婆家近,四十多里,年除夕也是有酒有肉的,除夕晚上也是热热闹闹的。
到了第二年除夕下午,经不住两个媳妇的撺掇,婆婆的两个儿子,自做主张,到了厨房,准备炒菜过除夕。
婆婆急红了眼,死摁着不让。最后妥协让步,只让炒了个蒜苔,炖了个鸡叉,至于鱼啊肉的坚决不让动。
我拜年的时候观察了一下,他们那儿貌似有的人家炒菜,有的不炒,我老公大娘家,过年的菜就很丰盛。
找当地的同事问了一下,她说,按照老风俗他们那儿过年就是只吃水饺,经济条件好了后,很多人家就改了。
今年在网上看到一位外地的姑娘嫁到济南,说山东怎么会不吃年夜饭呢?有的山东网友不愤,认为她在地域黑。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山东人,我作证,山东真的有的地方有的家庭不吃年夜饭,或者说年夜饭只有水饺,另外还有蒜泥。
说“有的地方”是地域风俗,老祖宗留下来的。说“有的家庭”是指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很多人破了,很多人还在遵守。
而遵守与否,与女主人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我公公兄弟姐妹五人,只有公公家过年只吃水饺,这和婆婆有关系。
婆婆是个过日子的人,在娘家就是这个风俗,结了婚后还是这个风俗,年夜饭不仅她自己不张罗,别人张罗她也觉得浪费。
我嘲笑婆婆抠门。我老公说,没办法,我家两个儿子,我妈要省着钱娶媳妇。
另外网上吐槽的山东人不让儿媳妇上桌吃饭,我亦作证,这是有的,主要是三十年前,当然十几年前据说也还有。现在的话,绝对没有。那些在网上吐槽的,就是一个段子。
跟着婆婆过了几个素年,作为老媳妇的我们,就不管婆婆同不同意,年除夕自己下厨房丰衣足食,婆婆在一边唠叨,充耳不闻。
只是她还是像往常一样,要包那么多的水饺。一家人都不愿意吃,只有她和公公,年初四还在吃水饺,一边吃一边抱怨,说明年少包点。
明年,明年的饺子依旧吃不完。
时代在发展,风俗在演变,再过几年,过年只吃水饺的习俗彻底成为互联网的记忆了。
文|平乙
齐帆齐第2期28天(4)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