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表达,对待孩子更需要无条件、尊重地传递父母浓浓的爱意,确保爱的链接。
或许性格使然,日常生活中对父母、老公的关爱羞于表达,爱意在心口难开,更多时候愿意用行动来表达。对处于个性化时期,即将初四的大儿子更是常用指出孩子的错误、不足,以激励他做得更好更优秀的方式。但是由孩子的语言语调中反馈来看,他感受到的似乎只是指责,不满,训斥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近日连续学正面管教,今天看到第五章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里面讲到了六种肯定能激励孩子的方法:致谢、幽默、做个交易或者孩子提供担保品、通过参与激励孩子、共同解决问题以及坚持到底。为几个经典案例中智慧父母对待孩子挑战行为问题的处理而折服,尤其是关于让13岁孩子每周洗衣、换床单儿一事体现出的坚持到底的方法,即使每周都上演几乎相同的一幕,无论孩子怎么争辩或奚落妈妈,妈妈都能以友好的方式坚持到底,不说教,所以没有演变为权力之争。回想自己今天上午的一幕,幡然醒悟:以前看似和善地尊重孩子,但意识深处还是高高在上的、以控制为根本目的,所以孩子会感受到,听我说话时常会不耐烦,会皱眉头,会不合作。
上午,孩子用学习机连续学习了数学约1.5个小时后, 对于接下来休息放松10分钟时能不能以用手机边听音乐边看歌词的方式,我们有分歧,最终演变为权力之争。“只听歌来放松可以,但看歌词不行”。“为什么?”“当然是对眼睛不好啦,眼睛需要放松,你一直在用学习机啊。”“我觉得没事,我就是要听。”“对不起,不行。”“我就是要听”,孩子说完干脆直接拿学习机到客厅沙发上躺着听歌去了。费了半天劲,还是没能起到休息眼睛的作用。是否太过于坚定了?是否我过于紧张他的眼睛?或许先问过他感受如何,用我信息表达“我注意到你已经用学习机已经学了1个半小时了,我希望你能用别的方式放松。”尊重他自己的决定,是看屏幕听歌还是别的方式,这就足够了。
孩子最近喝水少,常从喉咙里发出“呵呵”的声音。下午,又听到他重重的呵呵声,我轻柔地对他说“该吃点儿消炎药,连续吃上三到五天。是你自己去吃还是我给你拿过药来?”从开始的不想吃,到后来要求我拿给他。在这过程中没有多余的言语,只将殷切的关爱传递给他“希望你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前段时间孩子时常是在床上和沙发上学习,近期协商提出在学习桌上预习和写作业后,状况明显改善,后来适行两天调整为确实感到累时,可以有半个小时在沙发上,当孩子选择在沙发上看英语时,当时我也顺势坐在了沙发上。孩子把一只大脚丫腿搭在了我的腿上,摸到软软的大脚的一瞬间,回忆起了他小时候的很多情景,他的手中还拿着弟弟的呲水枪抽拉着玩。“你还是像小时候那样可爱。”看着他害羞地笑,我继续深情地望着他。接着我还给他讲了情绪ABC理论——你拿着水枪玩儿,是事件A,如果是以前的话,我会认为你学习时还玩着东西你学习不够不专心。这就相当于我的情绪C。但是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你这算适龄行为,对玩具有天生的好奇心,所以觉得你在爱玩的年纪里表现出对玩具的兴趣。我理解你。最后孩子拿着呲水枪使劲地反复抽拉,饶有兴趣地用物理相关科学知识给我讲了水枪的原理压力和摩擦生热现象,蛮有成就感地让我摸摸看,说冬天时再玩这个。
让孩子看到妈妈的努力和改变,通过积极参与鼓励孩子,真正的理解、尊重,感谢沙发上的特殊时光,只有感觉好,孩子才会做得好。让理解与爱再飞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