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们把这句话变成了一个成语,知足常乐。但是《易经》中说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年轻人不当安于现状,应该积极进取。这二者看似十分矛盾,但古人诚不欺我,怎样理解才可以使鱼与熊掌兼得呢?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总习惯用逻辑来论述一个事情,我始终认为幸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快乐的事情,一杯冰水,两个人,一个口干舌燥奄奄一息,一个酒足饭饱撑肠拄腹,彼之蜜糖吾之砒霜。所以同一事物对不同状态下的人影响是不一样的,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决定你是否快乐的因素不止你所获得事物的好坏,还有你自己的状态,或者说是期望值。像前面的例子,前者奄奄一息急需解渴,一杯冰水,大喜过望,而后者得到一杯水,只能用来漱口,还会嫌它太冰了。所以让自己快乐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降低你的期望值,第二,提高你所能获得的。
所谓降低期望值,就是知足。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得到了好的就会想要更好的,就像赌博,输了想回本,赢了想赢更多,这个例子很极端,绝大部分人不赌博,但是极端的事物往往反映了最真实的本质,知足的人哪怕赌博也会是小赌怡情罢了。短跑运动员比赛结束后得知自己第三,突破了自己最好成绩,赢得铜牌,十分高兴,随后得知第二名由于犯规被取消成绩,自己可以拿到银牌,欣喜若狂,甚至期待着第一名也出问题,但是随后出现了误判,第二名成绩恢复,自己还是第三,沮丧万分,怨天尤人。结果没变,而心态从而崩溃。还是一个非常极端例子,但是谁敢说自己生活中没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而被影响到心情的?我们做不了范仲淹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圣人,但是可以尝试去做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的“上将军”。所谓知足常乐,也就是一颗平常心罢了。
知足常乐保证的是幸福的下限,有这种心态的人生活肯定不会太差。而幸福的上限靠的就是第二种方法,提高你所获得的,也就是积极进取。杨绛说人们苦恼的原因就是想得太多,而书读的太少,荀子《劝学》中说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人们感到痛苦的原因就是期望值太高,但是付出的太少导致得到的远远低于期待的。所以提高自己才是这第二种方法的密码。
人们常常把知足常乐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混淆,作为自己不努力不上进的借口。这就是造成知足常乐与积极进取之间裂痕的最大原因。但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并且有一个先后关系的,首先以积极进取的状态对待工作生活,再以知足常乐的心态收获成果,注重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就像爬山,只管奋力向上攀爬,即使最后精疲力尽未能到达山顶,回头看看,这一路走来,处处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