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思维逃避当下策略
人类有两种心理需求:在过去中寻找认同感和在未来寻找满足感,这就是为什么思维经常不在当下,而是回到过去或者投射到未来。时间是一种幻象,我们要从时间中摆脱出来,进入当下。从时间中解脱就是摆脱在过去中寻找认同感以及在未来寻找满足的心理需求。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最为深刻的意识转变。这种转变通常在人们感受到剧烈的痛苦并且对痛苦臣服时发生,一般不容易达到。
作者指出了一条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明路:变得有意识。这种有意识就是通过自我观察来养成监控你的思维和情绪状态的习惯。为此,作者给出了增强有意识的练习方式: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此刻我很自在吗?”或者“此刻我内在发生了什么事?”不必急于给出答案,将注意力集中导向内在,观察你的内心所发生的事情:你的大脑在创造什么样的思维?你有何感觉?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体上,你有紧张的感觉吗?
作者举了几个无意识状态的案例:
抱怨:是人们对本然不接受的表现。如果你发现你的“此时此地”变得无法忍受并且使你非常不开心,这时有三种选择:从这种状况中离开,改变它,或者完全接受它。一旦选择了,就必须接受其带来的后果。没有借口、没有消极态度、没有精神上的污染,保持你内在空间的清洁。如果你采取任何行动,请放下你消极的情绪,行动总比不行动好,至少失败了你也会得到教训。如果恐惧阻止你采取行动,承认恐惧、观察它,运用当下的力量,恐惧不敢与它对抗。
懒惰:你是否有应该做但现在又没有做的事情呢?如果有,要么你现在就开始做,要么你就完全接受你此刻的消极、懒惰或被动,享受你的选择。总之,不管哪种状态,你都没有内在冲突,没有抗拒,也没有消极负面的心态。
压力:压力是由于你在“这里”却想到“那里”去,“那里”指未来或者过去。这是一种让内在分裂的方式,这是内耗,让自己不能集中精力在当下。
忧虑:你是否经常想到“万一”?如果是的话,你就是在认同你的思维。忧虑是将自己投射到未来的情境中,并创造了恐惧,但未来情境压根不存在,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幻觉。通过关注你的呼吸,感受空气在你体内流入和流出,感受你内在的能量场,所有实际生活中而非大脑想象的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你总是有“某天,我会成功”的思维模式,你的当下时刻永远不够好,未来似乎会更好,但你永远得不到满足。
等待:等待是一种思维状态,意味着你需要未来,而不要现在;你不要你所拥有的,而要你所没有的。任何形式的等待,都让你无意识地在你的此时此刻创造了一种内心冲突:你不要此时此刻,你把希望寄托于未来。丧失对当下时刻的意识,会大大降低你的生命质量。
活在当下与外在的目标如何协调?通篇都在强调要活在当下,要尽量少的回顾过去和思考未来。那么这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是否冲突呢?作者的答案的是不冲突。人生理想就像是旅行的目的地,当你旅行的时候,知道你要去哪里或者至少知道大致的方向,当然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不要忘了关于这次旅行的唯一真实的事情就是你在当下时刻所走的那一步。每个人的旅程都有两个目的,一个外在目的和一个内在目的。外在目的是达到你设定的目标,这和未来有关。内在目地与你去的地方或你正在做的事没有任何关系,与你的未来没有关系,但是与你此刻意识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外在目的属于时间和空间的水平维度;内在目的则关乎无时间的当下时刻的垂直维度。外在旅程可能包含着上百万个步伐;内在旅程却只有一步~你现在正在行动的那一步。关注内在的目的,把精力集中在当下,就不会有对未来的恐惧,也就不会有行动的拖延,更有利于达到外在的目的。
第五章 临在状态
临在状态只可以体会,思维是无法理解它的含义的。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保持临在状态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专注于自己做的事情或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内在的能量场上。临在状态也可以比作等待,但是这个等待是指全神贯注的在当下时刻等当下的事情发生。这样就没有机会去做白日梦,或者回忆过去和为未来担忧。
作者说只有完全处在临在状态,才有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伟大和神圣。否则,将会对这些视而不见。这里有一点要澄清:我们的过去总会有一些美好的瞬间,思维想到这些瞬间时,我们也能感受到美好和愉悦,这是思维对美的诠释。这种回忆确实能让我们短暂的感受到美好,但是转瞬即逝,我们如果不能迅速的从思维中撤离出来,短暂的美好过后,思维又带我们回顾让我们痛苦的时刻。所以不要习惯于回忆过去的美好,体验临在中的美好才应该是一种常态。
人的本质是纯意识,肉体只是意识外在的物质显现。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所谓的生死也都不重要了。比如作者举例说一条鱼被吃掉了,其实也没有那么悲惨。如果意识撤离了形式,那么物质世界就不重要了,也就是“世界末日”了。永恒不是指无止境的时间,而是指无时间。救世主是我们神性的本质,当我们处于临在状态,我们就是自己的救世主。这一段特别晦涩难懂,希望我以后能够悟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