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之所以璀璨绚烂,传承了上下五千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立嫡不立贤。
从周朝开始,国家一把手在交接时,大多数会交给自己的嫡长子,而不是最贤明的儿子。
从表面上看,嫡长子是客观存在的,无人能篡改。但贤明的儿子,三分靠真,七分靠演,剩下九十分,是运气、阴谋阳谋、拉帮结派等多个因素组成的,传承给嫡长子,可以有效的避免国家动乱。
扒开问题表面的皮壳,深究其内核,立嫡长子的好处确实很多:
嫡长子有先发优势。
只要嫡长子不是过分的不靠谱,在他多出来的几年光阴里,可以比其他兄弟积累更多的经验,父皇更多的重视,朝臣更大的支持。
毕竟在第二个儿子来之前,谁也不知道,皇帝下一个儿子什么时候能生出来,能不能生得出来。
嫡长子可以子以母贵。
嫡长子的母亲多为皇帝的原配,无论受不受宠,正宫的地位在那儿摆着呢。根据古代的律法,保护正妻的是《婚姻法》,而保护妾的是《物权法》。
妾可以看成是夫妻的共同财产。理论上,妻可以像处理物品一样,把妾处理掉。所以即使是宠妃,也一般不太敢在皇后面前造次。
水涨船高,作为女主人的孩子,自然地位更高,攀附的资源也更多。
▲朱元璋的老四朱棣对阵嫡长孙
嫡长子才是最好的儿子。
很多古人都这么想,甚至很多皇帝也不例外。
像朱元璋,当吴王时就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立为太子,对太子的教育那是极为上心。相比之下,感觉其他儿子都是充话费送的。
▲九子夺嫡派系图
如果立最贤明的儿子,也能让权力正常交接不引起动乱,很多皇帝还是愿意舍弃嫡长子的。
但历史的教训是残酷的,无论是隋文帝杨坚立了看似贤明的杨广,还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在贤明的背后,是乌烟瘴气,是腥风血雨,是亡国灭族。
雍正帝的秘密立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他可能没想到,自己的后代用不了多久,连儿子都生不出来。
皇位就像是一杯金灿灿的毒酒,传承的好,可以让敌人退避三舍;传承的不好,只得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