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看一个普通人写的字?
作为一个刚刚从毕业到工作两年多的新社会人,对这种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转变还记忆尤新,我是15年大三开始实习的,在16年到18年这段正式工作时间里,从心理上到身体上都经历了一次洗炼。如果仅仅以前24年的状态来看的话,算是经历了人生中觉醒的一年,这是心智的觉醒。我想,如果我早些经历这些,或者能够通过书来了解,剖析这段经历,那么我就可以把人生的这个阶段过得更好,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在下一个阶段可以比前人过的更加幸福,更有资本,甚至是更早的实现财务自由这个目标。
我没能有这条捷径,其实这么说也是不严谨的,我们始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才能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源于我们用一周或者一个月了解前人用一生思考,积累的东西,所以这么说我也是受到了有着同样想法的前辈们的恩泽,也是相对走了捷径的。在次基础上,我再把我经历的分享出来,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细化这其中的内容,可以做到“充分整理好行囊再出发”;做到“即使初出茅庐,也不妨碍我能走的很好”;做到“我既要能赢得我想要的,也可以成为赢的很帅的那种人”
在其他作者写书开篇一般都是有着强有力的学校背景或者是有着某种成就的人才越能够为读者接受。其实我也是这样,看了很多现在成功的人写的书,会不自觉的把他现在的成功带到他以前写的书里。鸡汤喝多了才知道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其实换个角度想想,现在看起来很成功的人,在他们最初有了这样的想法的时候更多的是没人理解,这种不理解成为了周围人与他们的分割线,也成为了能否走到现在这一步的分割线。所以我觉得更弥足珍贵的是,那段刚刚迸发出智慧光芒的青涩时期。想想看,因为这个人不足以得到认同,这个观念,是不是让我们错过了那个时代的某些重要的东西?特别是,在那个我也处于同样年纪的时代,如果我接受了,吸收了,去践行了,那是不是相当于有着同等重量的未来?重要的还有呢,因为有着相仿的年龄,他的烦恼其实也是我的烦恼,他的生活和我的生活也并没有什么不同,人脉也好,资源也好,家庭也好,都处于那种不足以成为导致做成事情的关键因素,也即同处于一个环境里的人。
反观我们每一个想要进取的人,多多少少都看过励志的名人传,看过鸡汤文,看过企业史,但是 这其中的带入感就是没有那么强,为什么呢?历史总是这样的,当你走到中途再回首的时候,你总能总结出一套对于还没走过这段路的人看来很对的一套体系,也就是境界压制。至于里面很多是在有了一定的基础才做成的事情。这在初期的人面前根本是无法达到的,这下该知道为什么别人的成功我们无法复制了吗?因为这里面的起点起起伏伏,根本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嘛。
所以,他们在“不成功”时的作品,杂文也好,日记也好,没有“成功”这个词撑起他们的腰杆时,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是哪一段经历中让他们有了重塑内心的力量,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走了下来,一步一步的踏上未来将会成功的路途。成功其实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相对的成功,每个人衡量成功的标准也不相同,我就像是一个淘金者,想要从别人的金矿中淘到属于我的财富。注意,是我能挖到的财富,这里面的误区在于不是金矿越大越好,而是能够被我挖掘到的财富,最后能够被我用到的财富,是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鸡头”和“凤尾”的区别,在我看来其实并没有高下之分,而在于你在“鸡头”能挖到的金子多,还算在“凤尾”里挖到的多。这本身的比较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必要。
在追寻如何最简单高效通往幸福的路上,不应该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路。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性,促使着当下的人们去做富有特性的事情,就好像我们现在回头看看九十年代的人们,生活虽然千姿百态,政策,经济积累和文化程度等等因素都决定了他们那个年代只能做那些事。就好像我爸爸那一辈大多数情况下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不会想到理财,只会找关系进好的单位,想着一辈子在好的公司里面,特别是国企里面安安稳稳的过下去。我想那个时候都还没有过上小康的生活,不管是理财的观念还是财富积累的程度都还没有达到要求,甚至在那个时代都没有这种想法,或者更多的人都不知道原来还可以财务自由。所以,我现在追寻的路应该是这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年轻人都在走的路,也是在某个未来节点,必然会成为现实的社会阶段,有没有感觉“大航海时代”来临了呢?希望我能成为千千万万个罗杰里面的其中一个(源于动画《ONE PIECE》中文译名海贼王,作者尾田荣一郎,故事的开端是曾经的海贼王罗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即用生命让大家开启追寻历史真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