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找不到内心的家,一辈子都不得安宁。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地方在这里感到安全,并受到周围人的欢迎。每个人都向往一个地方,在这里,他可以完全得到放松,完全成为他自己。这个地方就是家。人人内心都有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家。将是每个人向往的那个舒心自在的地方,孩童时期在家中被认可,受欢迎的感受会内化为我们积极生活的基础,并将伴随整个成年阶段,这是一种生活和生存上的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我们才能变得自信,并敢于信任他人,这种信任是原始信任。原始信任就像内心的港湾,能够给予我们支持和保护。
然而不少人的童年却与不美好的,甚至是悲惨的回忆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家中得不到信任,没有安全感,内心一直,无家可归。在孤独和痛苦的漂泊中,一些人经历艰辛终于找到回家的路,成功摆脱童年的阴影。一些人,他们对那些不愉快的回忆选择遗忘,忘记童年的,羞辱苛责责备不安,不公恐惧和伤痛。那也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他们没有得到原始的信任,自我价值感极低,总是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受到伴侣上司,或者新朋友的,喜爱和欢迎,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问题。
原始信任缺失,让他们难以感受到来自内心的依靠,总是希望别人可以给他们提供安全感保护家的温暖和庇护。他们想从伴侣,同事身上甚至是足球场和百货大楼中寻找家的感觉。如果其他人偶尔向他们传达一些家的感觉,便会触动内心深处那些糟糕的记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困境,一个人找不到内心的家,一辈子都得不到安宁。
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价值感,童年没有得到认可和保护,他们的内心会一直处于饥渴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饥渴状态并不会消失,反而愈来愈强烈。
其实童年应该是快乐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建立在父母指引了方向之上。对与错,真与假,好与坏,笑与哭,他们的喜怒哀乐由心而发,酸甜苦辣有感而为。
内心的小孩是对童年印记的比喻,有潜意识控制。内心的小孩决定了我们的感觉。内心的小孩可以是积极幸福的,也可以是消极忧伤的。这本书用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替代快乐的内心小孩和受伤的内心小孩。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都是我们人格的印记,统称为内心的小孩。是潜意识层面的组成部分。我们无时无刻都要鼓励阳光小孩安慰经营小孩。而阳光或阴影,取决于有没有原始信任。其实内省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也会帮助我们成为更完善的人。
家是一个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地方。阴影小孩和阳光小孩是童年与父母相处的产物。每个人都有4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关系需求,独立和控制需求,快乐需求,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看上把去复杂的难题变成基本问题,并将因此迎刃而解。
童年的生活将成为成年的行为。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父母自恋是孩子的灾难,父母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教育能力的重要指标,父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念是我们看清现实的眼睛,信念是相当于心理上操作系统,也许他听上去简单易懂,却凭借着自己无穷的力量在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内心的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也因小孩儿不仅来自伤害,也来自溺爱。批评父母是为了认识自己,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你的想法决定你的感受。不管是阳光小孩还是阴影小孩,他们都会用过去童年的经历解读今天遇到的事情,对于阴影小孩来说,他们的问题是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对现实感到恐惧和焦虑,对于阳光小孩来说,他们的问题是带着童年天真烂漫的眼睛看待当下发生的事情,很多的时候他们正面的童年影响会让他们变得天真,容易轻信他们。
角度变了,想法和感受水质不同。对童年的经历,我们总是坚定不移的相信。首先必须发现认识并理解阴影小孩儿,然后激发出自身的阳光小孩,让他们用一种有爱的方式去引导并纠正阴影小孩。
回家的路是一条寻找内心支撑的路,也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
保护策略就像一层厚厚的外壳,阻断了与内心的联系,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脆弱,在人心里和行动上陷入困境。没有得到原始信任的人缺乏安全感,会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而追求完美追求权力,追求控制,自恋逃避以及过分的讨好别人,则是这些保护策略的具体表现。
你就是你自己不管好坏,这就是全部成为自己是你回家的路。
尽管我们是不完美的,尽管我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缺陷,我们也要对自己满意,为自己骄傲接纳不完美,我们才更有价值,生活是很艰难的,唯一的艰难我们才要坚守自己,不管生活中出现什么样的风雨,我们都可以做到理解,让自己成为自己,承认不足,才能改正自己。要凸显自己的价值,让你和你身边的人都活得真实,活得更有意义。让我们鼓励阳光小孩,安慰阴影小孩,让他能够平静下来的感受重视,阳光小孩才能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身体应快乐而结合,心灵因痛苦而靠近。一个人找不到内心的家,一辈子都不得安宁。给内心的小孩找一个温暖的家。家是每个人向往的那个舒心自在的地方。家是内心的港湾,是培养原始信任的地方,也是我们心智成熟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