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完东西回来,又想起来最近发生的几件事,自古都说“奸商奸商”,虽然说字面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贬低的成分,然而无利不起早,也或许从这句话上情法理法又说的通了。
前些天到菜市场买了一斤核桃,在这家按说也是熟客,经常过来买,每次买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品相差不太多,核桃也是买惯了他家的,只是有一个小问题,每次敲开都会有几个坏掉的。想着这也是几率问题,毕竟是干果,不可能全部都赶上好的。这次也一样是买他家的,价格还砍了一块钱。不过老板以疫情原因不让上手挑,想着这东西也无所谓,于是也就照常买了。
回到家里吃了几天后才觉得上当了。第一是虽然砍了一块钱,不过称的时候还是按原来的价格算的,这倒也无所谓了;质量也比每次买的要差的远。基本上打开一个坏半个,一斤坏了半斤。并且核桃还和草莓不一样,外皮看着也都是好的,光滑整洁,就算是自己挑也未必真看的出来啊!
还有一次去超市买牛肉,当时是买的现切的肉,然后再打成馅。现在人一般都比较喜欢买这种肉,不像以前买一些搅好的馅,机器里面现绞,自己看着,知道是哪个部位的,也是因为新鲜。
一般卖肉的都是先称好肉,贴上一个价格标签的小条,再把肉放入到机器中。来回转动十几下,肉馅就绞好了。这次我吗留了个心眼,绞回来肉以后让卖肉的再称一下。结果不称不知道,前后两次差了十来块钱。如果是一般不会留意这种事情的人,可能过去也就过去了。总共六十多块钱的肉,绞肉机里面一搅和,怎么就差了十来块钱呢?
今天买菜的时候听到一个老头子在那里发牢骚,大概意思是说吃了一个卖东西的荔枝,卖荔枝的非要他给荔枝钱,要不就不让走了。老头子一生气,就到另外这家摊子过来买,卖东西的立马上来安慰,老头子也立刻转怒为喜,买了一大堆水果。所以这做生意也有学问,会不会做,有时候也就是一两句话的事。
现在是买东西都要多长几个心眼,就好像卖家和消费者,永远都保持着一种奇怪的对峙,谁能率先发现对方的弱点,谁就是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