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接触思维导图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了。开始入坑是因为竖版的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分享模式,会获得很多点赞。沉迷于夸夸夸的我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不断的制作导图,慢慢的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慢慢的开始有一些厌倦。
思维导图,归根结底是一个工具。而工具用到极致,就是神器。
从结果来看,现在我手上的思维导图,还远远达不到【神器】的程度。如果用稀有度来衡量,顶多是个R吧。
我开始思考:思维导图究竟可以做什么?整理了思维导图的三个使用方式,与大家分享。
一、思维整理-让大脑更舒服
二、思维发散-不断打破原有的框
三、思维构建-聚沙成塔,内化蜕变
思维整理-让大脑更舒服
人的大脑是借助线索提示的背景关联式记忆,而目前被认可的最易调取的信息管理方式(类似于人类的记忆方式)是计算机使用的邮政编码式记忆。
我们常见的思维导图,其逻辑结构往往是“总-分-分"的结构,这个结构是不是很像我们的电脑文件夹?每个信息分门别类的存储在对应文件夹中,而每个文件夹都有唯一一个母文件夹,直到全部汇集在一起。
其实,这就是利用思维导图中的【导】,将大脑中散落的信息导向各个对应的文件夹,最终形成一张【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地图、或能力地图。当我们的大脑需要调取某些信息时,就可以循着这张地图上的线条,像是打开一个个文件夹一样,找到目标,打开它。
此外,大脑还是一个懒鬼,最喜欢简单直接的信息。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喜欢“标签”,因为标签是非常简单直接的,不需要我们耗费大量精力去思考判断。
想想这样一个场景:
你已经决定租一套房子。你走进一家房屋中介,有两个业务员向你走来。一个衣衫整洁,脸上挂着阳光的笑容。另一个的外套皱巴巴的,下巴上冒着胡渣子,没精打采。你会选择哪一位业务员来为你介绍呢?
也许有人会说:“当然是选择业务能力更好的那一个!”
判断业务能力的好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判断一个人的外表是否亲和则简单得多。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自然而然的选择整洁的那位业务员来为我做介绍。当然,如果后续我觉得他的业务能力不行,我会再更换业务员。这是后话。
这和思维导图有什么关系呢?
思维导图可以给你获取的信息【打标签】。
今天,我获取了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可以做什么?可以应用在我生活中的哪些场景里?可以和我哪些原有的知识点产生联系?当我把这个新获取的信息放入思维导图中时,我会就上述问题得到一个【结论】,而这个结论,就是这个信息的【标签】。
有标签的信息,在下一次遇到和该标签关联的外部刺激时,会自动调用。而不是不断的思考“我好像知道些什么,但是怎么都想不起来”。
思维发散-不断打破原有的框
我一直有一个特别遗憾的事情:我弄丢了很多灵感。
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有一个错误的理解:大脑是一个硬盘。实际上,大脑更加类似CPU,是在不断的处理信息。即使是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大脑也在不断运转。正因为如此,灵感往往在不经意间,比如晚上入睡前、洗澡的时候、通勤的时候出现,然后一闪而逝。最后留给我的,只有看到灵感出现时的激动情绪。
为什么要发散思维?
我们的身体是不自由的,受到引力、生理等各种限制,我们唯一自由的是我们的思维。发散的思维是广博的,不受到任何限制,发散的思维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你整个过往人生的随机组合,发散的思维是会引起共鸣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痛点都是类似的。
而灵感,就是思维发散的结果。灵感,能够带来价值。
这个思维导图有什么关系呢?
思维导图能更好的帮助思维发散。
打开一个全新的思维导图,写下问题,然后不受限制的思考这个问题的解答。
还可以有什么别的解答吗?想到了,记录在并列的主题里。
这个解答还可以怎么延伸?想到了,记录在这个主题的子主题下。
当你结束这场头脑风暴时,你会看到一副没有边界的思维之花,上面都是闪亮亮的思维结晶。
思维构建-聚沙成塔,内化蜕变
现在很多知识大V,都是在某一个领域具有较多的积累,并且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其实,想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做到优秀甚至顶尖,都需要有相应的能力结构。思维导图就像是一张建筑图,帮助我们把散落的砖块(能力)组合起来,搭建成一座高塔。
无论是副业还是主业,在现实中的投影都是赚钱。赚钱本质上是价值交换,而价值的产生在于能力差异。能力越高,就能把这份能力差卖给更多的人。通过思维导图搭建能力高塔,就是提升个人价值。
如何使用思维导图搭建能力高塔?一个图形,两种方式。
一个图形:金字塔。
专业内越细致的工作,越是底层。(部分高精尖除外)越往上走,需要的能力就越综合。
两种方式:新建-从下往上,完善-从上往下。
从下往上:适用于毕业生,或者准备开展副业的人。将自己的所有能力列为主题,然后对这些能力基于职业进行组合,看哪个组合的综合实力、发展潜力最“高”。在组合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职业分析模型。
从上往下:适用于已有明确职业目标的人。将目标所需能力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拆解,就拆解结果中的个人现状进行评分,找出关键性不足,针对性的学习提升。这里需要注意,拆解时不能单纯从职业内容进行考量,还需要考虑公司环境等其他重要影响因素。
关于思维导图这个工具,还有许多使用方式等待我去发现。
我很期待,把它用成“神器”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