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时光稍纵即逝,恍惚春刚离开不久,夏才提脚出门,秋只是转了个身,事实却是冬至即将来临。
在我们家乡,广为流传一句老话“冬大过年”。冬是冬至的冬,大过即是比起来更重要。为什么说冬至比过年还重要,抱歉,我还没有就此向长者提问探讨过。
不过,家里的习俗是在冬至前几天包裹蒸粽。
以前我家里扎裹蒸粽用的是水草,当我嫁给先生后才知道他的村子一直沿用薄竹片。看到那么薄薄的一片竹片,传送到我大脑的是扎裹蒸粽时极易被竹片划损手的画面。我惊讶于为何要用如此危险的材料,为了一个裹蒸粽弄伤手岂不赔了。
但是入乡随俗,我尝试克服内心的惧怕,小心翼翼地用薄竹片包扎裹蒸粽。因为处处留神,速度当然跟不上旁边的妯娌了。
然而,这些天我才确切的了解到,与制作薄薄的竹片相比,用薄竹片扎裹蒸粽,其实不算得上是技术活。
首先,你得找到最初始的原料,竹子。你需要挑选到合适的竹子,竹节不可过密,不然撕片时花费时间多并且不易撕开。成条的竹子,你需要用镰刀把它一分二,二分四,最后分成一片片宽度适中的竹片。
接下来的处理才是最磨人的:用刀削掉竹片内外层,留着中间层。接着是将中间层用刀子片出一片薄薄的切口,用手捻着切口出适中的力度撕着。中途若是竹片厚度过薄或者厚了必须调节力度,撕至竹节处,加力,撕起来更要小心。
我尝试过,不是中途撕烂就是撕得厚薄不均,或者撕至竹节处撕不下去而断掉,急得我挠耳抓腮的。
反关身边的几位老啊婆,气定神闲,手上熟练地撕着竹片,嘴上还没停,谈笑风生。
她们十分的专注,手法熟练。撕竹片不仅是熟能生巧的过程,还要求专注,心稳,做到不急不躁。
所以这些天总会遇见几个老啊婆整齐的坐在门前小巷,专心致志地撕着竹片,而鲜少会看到相对年轻的村妇。
年轻点,多少会耐不住性子,急于求成。这样,撕制如此薄竹片,便事倍工半了。加之这也是个多练才能做到熟做到巧的手艺,没有一定岁数,还真的难做到熟能生巧这一步。
真所谓工多艺熟。我看到薄薄的竹片,明白到在各行各业名声斐然的大家都是专心的研究着提升着手头上的技术,数年如一日地耐心坚持下去。日复一日,手上的功夫就越来越了得,越来越闲熟,真正做到了然于胸。
若果自己也想有一门手艺,还是趁着还年轻,赶紧定下心,尽快专注起来,脚踏实地的多练习多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