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观象|《秋水东流》,字的历史艺术

观中国文化古今之象,思本源及未来


这是个久不习书的键盘时代,用0与1二进制敲打出来的字体可以有无数种(基于字源的再设计)。无论何种字体,它们都是同源所出。


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普世之用的字在不断得迭代,有些即便有考古留存,也已消亡在时间长河里。今天,解说观象《秋水东流》,归根溯源,以字的历史来探讨无法避免的“文化弃用”。


创字纪  


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在岩石上刻简单的图画、花纹来做符号使用。人类最古老的字体象形字就是从这种图画文字演变而来。中国最早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又从象形字中独立发展出来。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字,象形,会意,指事,用以日常的交流。


在之后的3000年文字历史中,字的发展经历了“金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文字应用,由繁到简,由无序到秩序。唯有中国,字的历史是在写照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未断开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都可以从字的演进中追踪“变”的缘由始末。


字的演变以隶书为分界线,隶书以前为古文字,隶书以后为今文字(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值得一提的是,隶书是满足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字形结构的简化给书写方式带来简捷流便,提高了书写速度,同时它也正值秦汉之交的政治更替从而得以普世之用。


除了字体以外,字的载体,字的书写方式,也在发生着更迭替代。这是历史选择下的普世之用,取舍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弃用”。过往不复。艺术家以字的历史为命题创作《秋水东流》,用当代艺术形式去呈现,为中国字艺术提出一种新的表达路径。


  品字史  


赏《秋水东流》,要从它的创作纪录开始,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中所呈现出字历史的宏大的诗意。


艺术家从秋天的溪流中抱来一大一小的形体差异明显的石头。在大石头上,沿着溪流日久天长冲刷形成的表面,用毛笔临摹上历代的文字,甲骨文,金文、隶书等,再用工具锤刻出。然后点石成金,用树脂封存。另一块小石头,虽未留字,但字就在我们的世界里。

再在一块裁成方形的松木上,沿着年轮的轨道刻出时间的长河。将石头分置于长河的两端,金石上的古文字与长河连接,形成文字从古流向今的意境。


当先民们第一次刻下符号,第一次刻下文字,意味着中国文化自此有了可记载流传的历史。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思考什么,透过符号,透过文字,我们得以能够探索到他们想要留给我们什么,那些不可磨灭的无比重要的华夏五千年精神财富。

而当我们回望这些苍老而又厚重的远古文字,当我们俯视那历史长河时,那些遗落在年轮里闪闪发光着的存在,也成为了我们今日向外自信输出的关于民族文化悠久长存的宝藏密码。点石成金的深意在此。

用雅石和松木这组古文人所喜之物来组合演绎历史中无法避免的文化弃用——文化的普世使用注定会被迭代。但如自然中生生不息的永恒,艺术会将那些金光闪闪的文化带回到我们的视野中来,寻回它在现世的价值。

 关于艺术家  

胡建明,1982年出生于宁波宁海,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雕塑家李秀勤。曾骑行竹子自行车横跨整个中国,并策划《竹迹行》环保主题艺术展。


杭州平匠文化创始人,世界互联网大会国礼首席设计师。致力于中国文化美学多元化模式发展,平从心匠从用的经营理念,以艺术创作,非遗文创,礼品定制为个人事业发展核心。现已将漆艺类、陶瓷类、竹艺类、铜艺类、布艺类、食品类、文房类等非遗工艺,转化为具现代生活美学的商品,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展讯信息  

《观象·不朽的幽光》

时间:2021年10月30日-2021年11月07日

地址:杭州大美创意园2号楼1F 赛创艺术空间

出行指南:

1、自驾出行直接导航:“杭州大美创意园”即可

2、地铁6号线美院象山站A出口转331到叶埠桥站下

2、公交车318、331、395到叶埠桥下车即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