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闻朋友家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被两位老师吵哭的事情,作为一个老师的我内心便不淡定了。
事情的起因是孩子和家长说老师讲的有点快,他没有听懂,孩子爸爸就给班主任老师发了个信息:“孩子觉得上课讲得有点快,希望老师讲得稍微慢一点,或者多讲几遍。”老师没有回信息,第二天,孩子回家后便对家长说:“以后不要给老师提意见了,老师说不可以说那样的话。”家长就问老师还说什么了,孩子低头不再说话。后经家长不定时的套问,得知老师把这个孩子叫出教室,和另一个任课老师一起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主要内容就是不可以和家长说老师不好,学校的事不能都跟家长说。孩子还说:“老师的语气很不好,我都哭了。”
这是一个平时挺倔的孩子,挨打也没见哭过,如今却被刚刚教了他两天的老师吵哭了。我对于小学新生的认识是,要让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喜欢自己的班级、喜欢自己的学校,才能让他们喜欢学习。那两位老师的举动着实让人难以接受。我想如果家长的言辞引起了老师的不悦,可以当时就给家长怼回去,哪怕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说他上课不专心或者接受能力差都行,怎么可以为泄私愤教训刚刚入学的小孩子呢?或许这件事对于那两位老师只是教育工作中极微小的一件事,很快就会抛之脑后;对于孩子,可能随着时光的推移,也会逐渐淡忘;但对于家长,真的是如鲠在喉——第一次和老师的沟通就受到了这样的“反馈”,让孩子平白受了委屈又不敢发作,毕竟孩子以后还有六年的时光要受他们的管教,和老师较真儿怕孩子会有更大的委屈。只能咽下这口气,还得和其他家长一起“欢天喜地”地筹备教师节礼物。
说起礼物,听说某校某某老师常向家长要礼物,从小件到大件,甚至在家长群暗示为自己买辆电动汽车!家长们表面热心筹款,但在私下纷纷咒骂。尽管这样的老师只是个例,也鲜有家长能如此惯着老师,但不得不反思:是老师太贪心,还是被家长“惯坏”了?
我是个老师,也是个家长,经常在这两种身份中换位思考。我既希望老师能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尊重和拥护,也希望家长们不要把老师“惯坏”。作为老师,我想和家长学生“坦诚相待、有啥说啥”,想听好的,就先把工作做好,而不是让家长“阳奉阴违”;作为家长,我尽量对老师客气友好、积极配合,遇到问题真诚地与老师沟通。还有关于教师节礼物,作为老师,我当然喜欢收到礼物,但最好是小礼物,比如孩子的一张卡片、一朵小花等等,能证实自己受学生喜爱。但是太贵重的礼物不收,会让自己有负担,所以从教十年来,没收过家长一分钱的礼,不便拒绝的土产,也会变相回报。不是作秀,是一种处事原则。作为家长,我也喜欢给孩子的老师送小礼物,尊师重教,从老师家的娃娃抓起。不是讨好,是一种礼节。作为曾经的学生,每年教师节也会给曾经的班主任送花和礼物,不只是追求仪式感,更重要的是为纪念自己当年努力求学的过程和感谢为自己的学业助力的老师们,也提醒自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遇到好的老师太重要了,我一定要做个好老师。
教师节在即,真心感到自己何其幸运,竟然有这么一个日子以吾辈之名而立。那就把“教师”这个职业的荣光发扬下去吧,让自己的付出不辜负家长的信任,让我们的贡献配得上世人的敬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