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All happy families are happy alike, allunhappy families are unhappy in their own way.(译: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之一《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在大部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也许是母慈子孝、家庭和睦、兄友弟恭,但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必须是非离异家庭。很多人普遍认为,非离异家庭,即便每天吵得不可开交、打得你死我活,对孩子而言都是“完整”的和“幸福”的;而离异家庭,即便家里也是一片和谐,但孩子依然是“不够完整”,甚至“不健全”的。于是,社会上铺天盖地都是离异对孩子会造成心理影响的文章、报道。
然而,2015年7月中国统计离婚率的数据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以四川为例,2014年全省离婚人数是14年前的6倍,等于每约2分钟就会4对夫妻申请办理离婚手续。数据令我们沉思,相信绝大多数人在结婚生子的伊始肯定都不可能是奔着离婚去的,但是事实上,由于生活琐事、或婆媳矛盾、或金钱纠纷、或孩子教育分歧等等因素,离异家庭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快速时代的产物,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离异家庭的孩子。
不少失婚人士,尤其是带着孩子的离异女人,都会对自己离婚一事忌讳莫深,甚至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诚惶诚恐,带着对孩子的愧疚、对未来的恐惧、甚至对前任的愤怒,每天生活得非常压抑与羞愧。试问,这样的心态如何能给孩子输送快乐和幸福?
我在2009年离婚,开始一个人带着自己的女儿-小猫生活,小猫当时才3岁多,她压根儿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在我前夫收拾行李离开的那天,她还稚声稚气地问“爸爸,你去哪里?”这一段失婚的经历给我带来不亚于十级地震的杀伤力,我曾颓废过,气馁过,彷徨过,甚至为“应不应该给小猫尽快找一个继父?”而挣扎过。女人嘛,终究还是感性动物,面对人生的极大转变时,往往很容易把喜怒哀乐跃然脸上。经过一段迷茫期,我终于彻底顿悟,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一场演出,我们都只是其中的角色,而不是导演,因此我们无法有十足把握去设定自己或别人的结局。既然一切已经发生,I just need to be rewired.(译:我需要重新振作),因为我还有女儿,我不能让小猫成为这段失婚经历中的牺牲品,我要让小猫健康、快乐地成长。
接下来几年里,我几乎全身心地扑在小猫的教育上,虽然她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但是她也应该拥有健全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而这些都要靠我这个母亲。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我则需要母兼父职。时间一点点过去,小猫一天天长大,我也最终遇见我现在的先生David,如今David与小猫相处极欢,这也是我的人生在残缺了数年后显现的一个最温暖的时期。
我决计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想炫耀什么,这更不是一本神圣的育儿成功学,我只是从自身经历出发,希望把更多的经验教训和正能量分享给广大读者。许多中国女人在离异后被迫独力抚养着孩子,不论在金钱上,还是在孩子的教育上,都极易出现力不从心感,还必须承受很多异样的世俗眼光,从而让“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成为人们口中“自卑”、“自我”、“抑郁”的代名词!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圆月篇”、“残月篇”及“新月篇”,从婚姻的三个不同阶段去阐述教育孩子和家庭关系处理时的点点滴滴,冀望以此书告诉所有人-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值得拥有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