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公关学习和传媒工作者必读的书籍——《乌合之众》,它确实十分精彩,令读者读完后大呼过瘾,但在称赞之后,我们又不免觉得羞愧和悲哀——因为书中一些血淋淋的讽刺几乎是把每一个人最深的阴暗面扒开、大肆窥探。
作者就是这样发挥它的心理学知识,煽动着我们的情绪、影响着我们的信任、掌控着我们的思维,正如这本书的书名,我们不得不承认,作者就是这样把我们放置于“乌合之众”去看待,但我们却依然对他的言论深信不疑。不过在悲哀和自嘲之后,我相信每一个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深刻的反思。
内容概览
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
作者介绍了群体的心理,包括情感、道德观、观念、理性、想象力与信仰,认为独立、理性的个体在加入一个群体之后,就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随后又探讨了影响群体意见的因素及群体意见的变化范围,认为群体意见主要受一些间接和直接因素的影响,群体意见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最后对群体进行了分类研究。
在整本书的论述中,勒庞对于人类群体心理状态持悲观态度,他归纳了人类群体的一般特征:低智,多变,易蛊惑,夸大感情及少数领袖主导。尽管书中也强调了群体道德感的客观存在,但本书大方向上还是聚焦于论述其中的不利方面,书名《乌合之众》本身就很好地概括了作者的整体观点。
对于我而言,这本书为我认识群体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我深刻地认识到群体从始至终无法避免的悲哀之处,也反思这些悲哀之后的警醒之处,这些反思令我对我的“传媒人”身份有了新的理解和责任担当。
群体的悲哀
这本书中有两个主要角色——“民众”和“英雄”,主要事件基本都是“民众搭台,英雄唱戏”的结构。“民众”指那些听从于他人、自身的思考能力在群体之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大多数,“英雄”指历史上存在过的每一个领袖或者思想倡导者。
勒庞列举了种种历史事件,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这些事件的形成都是由于毫无思考能力的“民众”听信“英雄”的一面之词后一发不可收拾的灾难性反馈。它们或集体愤然形成革命、或集体压抑成为羔羊,缺少过渡形态……然而这其中的悲哀之处远不止于群众的盲目性和易煽动性,更大的悲哀还在于——惨痛经验会随时间被人淡忘,除非惨案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群众的盲目、非理智、狂热的追随、愚昧的易煽动性和好了伤疤忘了痛的种种劣性,就是这样反复引导着历史的轮回并在其中发挥着极大作用,这是《乌合之众》极力表现的悲哀之一。
通过作者种种举证和读者的经验之谈,我们可以发现:群体更愿意做的是等待“英雄”和“号召者”出现,为他们指明方向,于是便有一个偶像可以崇拜、一个方向可以顺从。可是为什么大多数群体会愿意放弃自己发声和思考的主动权力呢?这就是《乌合之众》想要体现的另一种悲哀——群体有思维惰性的本能和逃避责任的本能。因为被动接受一种思想远比主动创造一种思想来得容易,而所有人为一种共同的思想承担责任也远比个人为自己独有的思想承担责任来得容易。此种悲哀可以放置于当下——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悲哀的是我们看到的不是思维碰撞、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反而是人们在主流思想间摇摆不定、画地为牢、无限循环的思想枯竭之境地。
尤其是现在的“娱乐至上”的现象,荼毒着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乌合之众》也给出了解答——因为集体思维惰性还表现在接受主体的简便程度,群体意识对于逻辑严密说法的接受程度远低于振聋发聩的断言。所以出现了“传奇大于真相,戏剧大于现实”的恶劣现象,越是新奇古怪不可思议的言论,越是易于听信及传播,无论该说法背后的逻辑是否脆弱到不堪一击。
群体为何会有这样种种的劣根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基数庞大造成道德上的无所忌惮。在个体只作为个体出现时,不得不直面的责任感和无法遮掩自己的压迫感会迫使个体理性思考、做出谨慎的选择;但若个体融入群体之中,身在群体中的虚荣心作祟,加上“法不责众”的自欺欺人,个体就会盲目地跟随群体、以此向身边的人展示和证明自我的清白乃至高尚、获取所在群体认同。由此推演,群体对于个体的污染能力或净化能力是无法比拟的,但显然地,群体的影响作用都更倾向于负面影响。
“没有明确的领导意志、在群体思想中摇摆不定、极端缺乏责任感”,勒庞理论体系中群体意识有且只有这三种形态,再无其他,这种结论令人深感悲哀。
关于反思
《乌合之众》以极其残忍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赤裸裸的现实和人性,让群体的悲哀和我们自身的阴暗面无可遁形,但是在悲哀的阵痛之后,我们还是要去思考、要尽力从“乌合之众”中挣脱。
作为一个传媒人、未来的传媒工作者,我更要把我自己放于当下的时代和未来的信仰,从一个传媒人的角度去反思自身、反思时代。
之前提到了群体需要的推理粗暴而野蛮,他们摇摆在“英雄”创造的主流思想里,秉持着“娱乐至上”的态度,为所有空洞思想冲锋陷阵、又对所有反转之后的真相置若罔闻。而这个时代的信息煽惑者——即是大多数的传媒工作者,他们懂得利用群众的这些特性,又因为拥有更有利的发声平台和传播途径,所以他们充当了这个和平年代的言论“英雄”,他们不顾后果地吹奏信息的号角、号召群体盲目地崇拜和战斗。极大的号召力和鼓动力没有让所有传媒人“笔尖担道义”,反而促使更多的传媒工作者忽略自己的责任、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滥用权力。这些所谓的“英雄”的演说词经不起个体智者的审视,但为什么他们还能那样理直气壮地发声呢?因为他们十分清楚地明白:因为群众的悲哀,所以我面对他们时,根本不需要顾及这一点。
自由、民主、理想……这个时代有太多高尚而混沌的词语,这些“美好”的词语能够满足群体中各种不同角色对崇高的臆想,发声者们用这些新名词包装自己的欲望和利益,去蒙蔽群众,换取一时的光辉。
为什么是一时呢?因为再精美的包装迟早有被时间腐朽的那一天,可是问题是等到赤裸裸的真相终于展示的那一天,还会有几个人会去看呢?群众是多情的,他们为一切事情鸣不平;群众又是冷漠的,在这样一个信息更迭迅速的时代,他们理所应当地遗忘每一件事,包括自己曾经不负责的跟风言论、包括自己曾经不顾一切给别人带来的伤害。这样的乌合之众只会在号角响起时,为证明自己是英雄的首席追随者,冲在最前线给出主流反馈;在热度退却时,麻木而冷漠地离开“凶杀地”,将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归结于“群体的主流行为”。
我们需要思考:为实现个人利益的号召者是否配得上“领袖”的身份?不经独立思考的英雄行为算英雄吗?不经思考的罪恶是否是罪恶?南京大屠杀中被煽惑向妇孺举起屠刀的懵懂少年固然应当忏悔,而振臂高呼前赴后继保家卫国血洒疆场就真的应当不加思考的鼓励吗?个体本能地在群体道德的掩盖和怂恿下行使罪恶或功德,这样的行为真的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吗?如何促使民众不再追求领袖意志而追求独立思考后获得的普遍真理?
如果说“群体都是匿名的,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那么那些总是控制个人的责任感,总有一天会彻底消失殆尽,那么我们这个时代还称得上“文明时代”吗?
当有人在网上说想自杀,有时候会遭到许多网友起哄说:“去死啊”; 有时有围观跳楼的新闻,总会有一大批人出来批判现场观众,批判围观者的丑恶嘴脸;可能在路上碰到流浪汉,你根本不会看他一眼,但如果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你会痛骂路人的冷漠,会想方设法给那个隔着屏幕的陌生人捐款……
这是多么令人费解的论题:为什么群体可以做出最残忍的残暴事件,也可能成为最极端的慷慨和英雄主义呢?
总之在生活里,我们可能一不小心就已经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然后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自我意识、丧失理性思考、丧失逻辑判断与推理能力,自动为群体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在群体中丧失自我意识就跟呼吸一样自然。”
有句话说:“修养就是与自己的兽性做斗争。” 那么群体可能就是将我们每个人体内的野兽释放的出口。可是恶魔般的兽性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否认群体的悲哀、无法拒绝深藏在我们体内的人性的弱点,但我们需要认识并了解它,与之和谐共处。这样才可以在群体中保持理智和思考;在作为思想倡导者、言论发声者时,永远不忘自己的责任和身为传媒人的担当……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成为脱离群体的出世的存在。
《乌合之众》就是这样用最讽刺的方式,让我直面时代的悲哀、正视阴暗的自我,同时警醒我:加入任何群体后都必须时刻自我反省保持理性,作为传媒人则必须深切明白自己脱口之言所应负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