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是东晋医药学家、道教先贤葛洪所著。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抱朴,是道教术语,见于《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抱朴子》今存“内篇”、“外篇”,部分篇章或内容与大家分享学习。
代画家王蒙所绘《葛稚川移居图》中的葛洪形象
《抱朴子》内篇
塞难
或曰:“仲尼称自古皆有死,老子曰神仙之可学。夫圣人之言,信而有徵,道家所说,诞而难用。”
抱朴子曰:“仲尼,儒者之圣也;老子,得道之圣也。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谈者咸知高世之敦朴,而薄季俗之浇散,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
是玩华藻於木末,而不识所生之有本也。何异乎贵明珠而贱渊潭,爱和璧而恶荆山,不知渊潭者,明珠之所自出,荆山者,和璧之所由生也。
且夫养性者,道之馀也;礼乐者,儒之末也。所以贵儒者,以其移风易俗,不唯揖让与盘旋也。所以尊道者,以其不言而化行,匪独养生之一事也。
若儒道果有先後,则仲尼未可专信,而老氏未可孤用。仲尼既敬问伯阳,愿比老彭。
又自以知鱼鸟而不识龙,喻老氏於龙,盖其心服之辞,非空言也。与颜回所言,瞻之在前,忽然在後,钻之弥坚,仰之弥高,无以异也。”
【解释】
有人说:“孔子说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老子讲成仙不死是可以学到的。可见圣人的言论,是真实而有证据的;道家的言论,是荒诞而难以实践的。
抱朴子说:“孔子,是儒家的圣人;老子,是得道的圣人。儒家的学说浅近而容易明白,所以学习的人就很多;道家的思想高远而难以认识,所以理解的人就很少。大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儒学,是最淳朴品德的末流。三皇以前,是用道家思想来治理的;家天下以后,则是用儒家学说来教化的。讨论历史的人们都知道赞美远古时代的敦厚淳朴,看不起末世风俗的浮华浇薄,可为什么偏偏要看重孔子而轻视老子呢?
这就好比只知道观赏大树末梢的鲜花,而不知道产生这些鲜花的根本所在。这与看重明珠却轻视深渊、热爱和氏璧而厌恶荆山有什么区别呢?人们不知道深渊这个地方就是明珠生长的环境;荆山这座山峰正是和氏璧出产的地方。
再说养生修身,只是道家思想的末流礼乐制度,只是儒家学说的末节。人们之所以看重儒家,是因为他们能够移风易俗,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打躬作揖与周旋行礼啊;之所以尊重道家,是因为他们能够沉默无语而使教化流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修身养生这一件事啊。
如果说儒家与道家果真有先后的区别的话,那么孔子的学说也不能一味地相信,老子的思想也不可单独地使用。孔子尊敬地向老子请教,自称愿意将自己比作老子、彭祖。
他还认为自己了解鱼鸟而无法认识飞龙,因此把老子比喻为飞龙。想来这都是孔子心中敬佩的表白,而不是虚情假意的谎言啊。这与颜回赞美孔子时所说的“看见他本来就在前面,却忽然又到了后面去了;越去钻研越发觉得老师思想的坚实深厚,越是仰望越发觉得老师的崇高’,没有任何区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