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幸参加了张苏宁老师的枕河人家的新书分享会。
这样的分享会,真是值得参加。尤其是对我这种粉丝就是一种享受。首先出场的是一位漂亮的美女主播,朗诵一段书中的台词,那甜甜的纯正的普通话,听得真是骨头都要酥了!就是一种享受!我真愿意一直听下去,虽然,她不是本地人,不会讲苏州闲话,那栀子花白兰花的苏州声音当然更好听,但是,这个卖花的声音都是年纪大的阿姨在喊,这么一个甜糯的年轻的声音,用普通话说出来也是非常的有魅力了!因为,有故事的情节在闪着光芒!
评论家杨老师的点评是有一定的主见和细节的,说明他读得比较认真的,侃侃而谈,有自己的评说角度,怪不得书评能上新华日报。
让人感动的是张老师对这部大部头创作的初衷和写作经过的坚持和挑战!酸甜苦辣的感受,如今说来我觉得也升华成了值得自豪的感受和经验。幸亏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速记了4页,就在这本新书上。
一本书要构思八年,生个孩子也才十月怀胎,他要怀了8年。前者是靠本能,张老师可是靠本事!除了坚持不懈的毅力,还要一往情深的投入,以及宽广的写作才能和民俗风情及历史知识,真不是随便哪个一般的作家或是写手能够写出来的!所以,他自己的题记是,于痛苦于欢乐于希翼中诞生,一如母亲的分娩。我是一位母亲,在现代医疗技术发达的今天,分娩孩子也可以导乐分娩,实在不行还可以破腹产,至少痛苦和危险性可以减弱一点。所以,我能明白,张老师所说的分娩一定是以前的老式的家庭分娩,充满了痛苦和未知性,正如老古话说的,生个孩子就如一只脚踏在棺材里!这样的长篇巨作的创作就是这种老式的分娩。
文学是不老不死长留于世永葆年轻的,那是一个人精神的孩子分娩在世。走在回家的路上,脚步轻松又愉快,因为我一直以为也能写一篇有关医院为背景的大作,而我又是一个喜欢享受,不愿熬夜,更没有宽广的视野和知识面,听了张老师的创作经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男人的大力气活,脑力的体力的心力的和思想的,不是我等小女子能够吃苦完成的。
明白了这个事实,抱着张老师的这本厚厚的精神上的孩子,他从黑发写成了白发,我快乐地左抱抱右抱抱,心 想着,回家后好好拜读,做个悠闲而又自在的读者,还是很好做很开心的,我愿做一根文学的忠实粉丝,追随到老,快乐到老。
同时,我对所有的大作家肃然起敬,我会一直读他们的书,欣赏他们好不容易才分娩出来的思想的孩子,祝愿他们多出好作品,丰富我们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2016.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