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您觉得哪位领导所做的哪件事情最让您感激?单位的哪些做法最让您认同并让义无反顾地您为之付出、努力?(2)请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有人会记住别人对自己的伤害继而反复自我伤害?有人却记住了别人对自己的好而心存感恩?——李克富
用了三天时间,细细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是我仰慕已久的一本书。
作者是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这本书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罗姆认为爱情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有关,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定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技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放眼尘世间,谁不曾被爱所累?谁不为爱所苦?
正如弗洛姆所言: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一种行为或情感像爱情这样,以一种如此巨大的期待与希望开始,又以一成不变的失败告终。
在我们的生活中,爱随时随地在发生,有人失去所爱,有人正在爱着,有人还在等待着爱的到来。而我们大部分的时间,也都在谈论爱、歌颂爱。
这个关于爱的传统已然千年,这千年中谁也离不开爱,爱是至上之存在。但是,现代社会较之古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好像社会上的一切,都得以重新洗牌,连爱也未能幸免。
曾经爱是信仰,而如今爱至多是我们人生的一次经验,或是无数可能中的一种小可能。它在特定的阶段发生,经过一定的时间,又在特定的生命时期里结束。之后,关于爱的一切变成了遥远的记忆,偶尔回望,才可见一丝若有若无的端倪。
现代人对爱的理解,似乎已不再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也不是“海枯石烂”的陪伴,更没有了为爱而去私奔的激情。人们更愿意到虚幻世界里去“意淫”,找所谓的理想爱、完美爱。于是,歌星、影星、偶像剧和言情小说,就成了人们寻找爱的地方。一些人宁愿在各种幻想里哀伤、焦虑、悲痛、欣喜,聊以自慰,也不愿意看看身边的人,并主动审视自己,为之做出改变。
正因看到这些,弗洛姆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结合人们的精神处境,写成了《爱的艺术》一书,旨在向世人宣告:
你们的爱和对爱的理解都走了样。爱绝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简单而易得、普遍而常见;爱也不存在于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里。相反,爱是一门高深又不易上手的艺术,必须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礼磨炼,让自己具足爱的全部能力,方可以爱去唤醒爱。所以不要妄想什么水到渠成、不劳而获,爱情里一样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个人都应该有对爱的认知和实践,并在不断实践中,才获得爱的能力。
弗洛姆在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这个理论时,想告诉大家:要想真正学会爱,就和想学习其他艺术一样,从理论到实践,都不能有任何差池。
很多人认为艺术是一种高雅而幽深的存在,又想到那些成名的大师们,在成名前所经历的艰辛,面对爱,自然就会想打退堂鼓,在是否去爱、是否去实践爱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踯躅不定。
现代人崇尚肉体之爱和被人爱这两种爱情观,历史渊源由来已久,从而在大胆迈出主动去爱上犯难。
这世间最难的不是成功,而是选择。你选择去爱,将决定你在这条爱的艺术之路上,能够走多稳、走多远。
圣经中有句话,曾这样劝慰世人说:爱中没有惧怕,要抛弃以往那些自我保护的怯懦行为,无畏地在爱的艺术之路上走下去,自然就可以在爱中活出一片天。
由此,我想到今天李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什么有的人能记得住别人的好,而去感激、感恩?而有的人却只能记得住伤害,继而再去反复自我伤害?
我认为,这就是爱的能力的问题。爱满则溢,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有能力再去爱别人?除了愤怒、指责、自怨自艾,哪还有感激和感恩呢?
所以,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一辈子去修炼。先学会“自私”地爱自己,再去用“博爱”精神爱他人。
谁再提“忘我”精神,无论你的角色是父母,是员工,还是其他,千万不要信!
“忘我”的爱,能量不会持久,而且无法惠及他人。
您要想学会感激和感恩,那就先学会爱,尤其要学会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