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阿尔法狗大战完胜柯洁之后,就在网络上涌起了人工智能必将取代人类的论调。我在某林上还看过一篇书信,大概是一个未来的机器人写给柯洁的感谢信,说什么他的战败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发展,之后机器人和人类爆发战争,最后夺取地球政权。
我从来都不相信这中言论,但是我非常欢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看完本书的第一章就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人工智能被发明出来就必要有取代什么的功能,但绝不是人类。人工智能拥有海量的数据和超人的计算速度,可是它能取代的不过是人类依靠的重复结构和组块所做出的事情。也就是那些需要依靠“记忆力”和“经验”,下意识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可人工智能至少目前是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人类创造创新的能力,让我们广泛地学习和融合各类知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亦是如此。至少在搞科研这方面,我以为人工智能是无法独立地研究出震惊世界的新发明。
越是专业化,就越是容易陷入认知的壁垒。当然这不是说大家不需要好好学习自己专业的知识,认真地钻研。而是说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者专业之外,积极地尝试不同的挑战。还是拿做科研举例子,前辈们早就有了很多大方向供你选择,如果不是胸有成竹就没必要自立门户,不过即便选择了早就有铺垫的道路,依旧可以加入自己的思考。
经验有用吗?当然有用的,不过当经验解决不了的情况出现,请你将集中思维舒展成为发散思维。去做自己的爱好,听歌、看书、跑步和打羽毛球等等,没准灵感就迸发出来呢?
为什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大多都是拥有业余化的职业爱好呢?正应了书中的那句话“没有任何一个专业练习者能够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变革者’”。我发现我越是能痴迷于学习,那我就越是痴迷于音乐。我每逢写报告、论文,就非常喜欢在间隙听音乐。每每十点多回寝室,路上我必定要高歌一曲。这些乐符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同时我好读书,因为我知道专业书籍之外的书能为我解决专业问题提供很好的思路。因为我坚信,你读过的书一定会成为你身体的养分!
我还有一篇论文要写,其实真得用在这篇文章上的时间,我预计三个小时左右吧。不过我在准备的时候就发现我对这个论题的了解是非常地不足。可是我不能按照学习一门新学科的标准来对待,否则时间根本就来不及,觉得正常来说至少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才行。
我最晚是明天凌晨就要写完,因此我的策略是在知网上找相关的文章,然后在看文章中构思出总体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上,结合具体论文的内容,来撰写自己的内容。自己的文笔若不足,就用AI润色。我以为自己的论文,内容设计的知识点可以不新,但是一定要凸显自己的理解。哪怕说这理解与前任重合,但是终极是自己想出来的,那就没什么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