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暴力破坏行为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学校生活中,也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但由于它扰乱团体秩序和影响个人权益,所以在处理上都会采行较为严厉的措施,这时假若能配合消弱原理的应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在下课时清扫老师办公室,10岁的马丁不小心把老师的茶杯弄翻了,满桌茶水。
“老师对不起……”
“我知道了,马丁再给我倒一杯水,这是一块抹布。”
老师平静地说着并站起来拿一块抹布给马丁。他抬起头来,不能置信地望着老师,颇有获救之感。于是他喃喃地说“好的,谢谢老师……”
马丁无意中所翻倒的茶,最多不值几块钱,但一般情况都会招来老师的生气,甚至辱骂。这种意外失误所引来的嘲笑可能使他对老师的信任相对减少。老师的处置,使马丁相当意外,故他抬起头来,不能置信地望着老师,颇有获救之感。
类似的,比如校门口摊贩卖东西,师生不买,那么摊贩自然消失。
消弱在减少挑毛病、避免小报告方面时是最适合应用的策略。
在我们的社会里,孩子自小生长在被挑毛病的环境,自然地养成喜欢打小报告的个性,影响所及,形成一种争、恨心理的社会,对和谐社会的建立,愈来愈不可及。欲有和谐的家庭、社会甚至国家,这种小毛病首先应消除。
7岁的美美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跑来老师办公室哭着说:“小玉不肯跟我玩,她是个坏蛋,你知道她干了什么吗?她打我,我要你叫来处罚她!”老师听若未闻,一言不发,瞄都不瞄她一眼。虽然如此,老师还是利用眼角余光注意美美的反应。只见她得不到预期的回响后,自觉无趣地耸耸肩,走离办公室。几分钟后,老师从教室窗子看出去,美美和小玉又玩在一起。老师控制自己,保持不予理会的态度,最能有助于根绝孩子做出令人烦不胜烦的行为。任凭孩子数度试探,始终徒劳无功,他们通常选择放弃一途。如果老师无法持之以恒,偶尔心软满足孩子的需求时,有可能造成变本加厉,让老师更是疲于应付。
将注意焦点放在小孩子打小报告上,会产生一种不良效果,那就是不管在家庭或学校,小孩会利用别人打小报告,来使自己看起来比较好,或来达成报复的目的。打小报告的小孩,常利用父母或老师做他们达成目的的最终武器,当对手被父母或老师处罚的时候,他就得逞了。如果父母或老师允许自己被打小报告的小孩所利用,无形中他们诱导了那个“受害者”,下回也会如法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