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诗中那烟雾迷蒙的秦淮河畔,激起了我对秦淮河的向往。暑假时,我便来到了南京,去寻找那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初到秦淮河是个夜晚,站在桥上极目远望,一座座亭台楼阁拔地而起,他们或是飞檐斗拱的前朝遗迹,又或是踏步荷花的歇息小楼。有殿檐流水的复古餐馆,也有河中画坊路过的无名小楼,河中央,数辆画坊已停泊好,我看着它们虽与民国那时朱自清先生坐的船是极像,但已成为了全自动电船。望向一边灯火照耀下徽派马头墙的青砖黛瓦,我不禁感到有些惆怅:本就想到秦淮河畔感受过去的文人情怀,但如今的秦淮河畔,虽有些复古,但是多了几分浮华。
不久,我坐上了画坊,欣赏着四处的美景,不过那橙黄的月亮倒映在湖水中,似乎正要与冮边的灯火争辉。我俯下身,望着眼前静静流淌的湖水,不禁想到1923年八月的那一晚,朱自清游尽秦淮河后,写就的那浓妆美艳而又充满忧伤的秦淮河。又不禁联想到儒林外史中那文人汇聚,十里繁华的秦淮河畔。突然我在心中想到:为什么秦淮河能在千年的沧桑中仍把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呢?这也许是不同的政治中心的位置使然。虽然秦淮河位于的南京也曾经是六朝古都,但在经济重心北上之后,不少文人墨客便选择在秦淮河畔传承文化。而江淮地区另一条名河,京杭大运河则因连接的另一端是帝都北京,政治原因与经济问题一同,使得来往的行人大多是商人和政客。相比之下秦淮河如同一位才女,传播着一代代的文化,也让自己成为江浙一带最耀眼的文化名片。
锦瑟微澜棹影开,花灯明灭夜徘徊。千年过去,秦淮河的船悠悠的游,秦淮河的水缓缓地流,秦淮河畔的我们,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自古以来秦淮河迎来了很多人,但也送走了很多人,但始终不变的,而是它千年以来从未间断过的传统文化。
十里秦淮生春梦,六朝烟月荟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