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有一件事我一直很迷惑,为什么美国、欧洲那么好的环境,他们的大学生除了英文好之外,好像也并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反而是像中国、印度这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虽然天天被诟病“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但却屡屡在某些比赛上超过欧美的同龄人?
到底什么是成功的秘诀?是环境吗?如果环境没那么重要的话,现在很多家长是否真的有必要把孩子塞进名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呢?
关于成功,中国历来有两个理论,一个叫天才论,认为有些人从出生那一刻就带着某种天才基因。另外一种叫环境决定论,最著名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好的环境下,孩子有样学样,才有可能走上正道。
真的是如此吗?那如何解释现在政界、商业的很多成功人士既非生下来就是天才,也并没有读过什么重点名校?马云说,“杭州师范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因为这个学校的一位毕业生创办了阿里巴巴,招聘了大批北大清华的学生。”
这时候,恰好一本书解答了我的这些疑问,这本书叫做《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它解释了成功的原因除了天分、环境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训练场、重复练习和高维度指导。
训练场不一定是高级学校,它可能是莫斯科的一个简陋网球场,可能是巴西圣保罗一个阴暗的足球场,可能是达拉斯一个地下录音棚,也可能是某人家中支起的简单台球桌。这些不起眼的场地都诞生过世界级水平的专业人士。
为什么是这些破破烂烂的地方?因为成功者并不是靠物质条件堆积出来的,他需要持续的练习和渴望成功的氛围。那些因为偶然因素,曾经诞生过某位草根名人的地方,个体的成功成为激励其他人的光亮,指引着更多孩子们的方向。
当然,练习不可或缺,而且不是简单的练习,是一万小时的重复练习。一万小时,落实到每一天的实战中,差不多需要10年。这10年,那个未来可能被人们称作天才的人,需要把所有复杂的环节拆成细小的部分,仔细去思考打磨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直到他的髓鞘质发生改变——有的时候人们把这种改变称作建立了某种“肌肉记忆”。到这个时候,成功就不再是某种偶然的因素,而是因为持续的练习,实现了量变到质变。
但光有练习是不够的,原地踏步的重复只会浪费时间,你需要老师的指导,这种指导不只是简单的示范,而是结合你的情况,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新指示。每一次改进都是一次提升,这种改进再借助更多重复的练习固化下来,最终成为人的能力或者品质的一部分。
无数激励人心的成功故事都是这样的——那些穷苦的孩子,那些没有特别优越条件的人,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努力,最终取得成功,并一举改变命运。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好像任何人通过一万小时的不懈努力,都可以达成自己的目标。但实际上,这完全是误解了这本书的含义,一万小时,是有成功内驱力、知道改进方向,并且有师傅指导的一万小时,而不是机械重复的一万小时。这就是成功的配方,千万不要以为了解了书名就读懂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