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次解(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丽的东西之所以认定为美丽,是因为有丑陋的东西存在,都知道好的东西且认定为好的,是因为有不好的东西存在。这是人的一种为认知而产生的分辩。美丑、善恶的概念都是人为的定义,而要定义一样东西,首先就是要把它的程度、属性等分辩出来,然后决定喜欢哪个程度就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来定义,而对于不喜欢的也根据分辨出来的东西来决定用让人讨厌的词语来定义它。

现在就是基于人的认知来说明一些道理。美丑,善恶、真假、有无、难易等等这些事物属性是同时存在的。如果你一直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方,你是不知道它的美丽的,当你经历了在一个比这个糟糕的地方生活后,你就知道这是美丽了。而当你发现这世界上有很多更美的地方,而且美丽的程度拉开很大之后,你又会明白,原来这也是丑陋的。所以你要把某些事物定性,就要找到一个相应的对立面。定义一个东西需要它的两面同时出现来对照。如果没有对照,那么你就会对它的特性习以为常,视而不见。而参照物的不同,事物的属性也是不同的,一个事物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事物本身是不分美丑的,只是我们将它分辩了,也就有了美丑了。

这也是道的分化的结果,就像第一章说的,事物的演变是需要道分化为对立的两面才能进行变化的。而之后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分化之后,也就演变出了各种各样的属性。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成了我们分辨的对象。这种分辩是基于我们对差别的敏感程度也就是分辩能力来进行的。事物的突出属性达到了我们的分辩范围,我们就能把它分辩出来。然而这种属性的突出正是道的一种固化,也即是事物的这方面的“有”增强了,而“无”却缩小了。

而对于道来说,任何事物都是没有什么属性的。当人们意识中有了一方之后,另一方也同时出现。要不然两者都不会出现。但是当两者都不出现的时候,人们是没办法区分和认知的,就像一片广大的平整的土地,人在其中哪知道有什么高低之分,当其中突然出现一个坑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是有高低这种概念的。同样的道理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大道,人们也是不知道有大道这种东西的,所以老子在第一章就说“常无”、“常有”来观察这个世界的大道,就相当于在平整的土地上挖坑、培土来分辨出高低。而基于人类意识的这种高低就是道的分化,当然这是人类意识对于道的不同演变认知不同而说的分化,并不是道自己主动分化,只是一个概念。

而圣人处事合乎道,道之不分也,人不能辩,是以无为。圣人教别人也是以道教之,教了也是没有教,学到了也是没有学到的样子,只要当某个需要分辨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圣人其实已经教了你怎么去做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会变更的,因道而变。这一刻你选择的是美,而下一刻你选择的或许是丑。圣人不教你美丑,而你已经知道怎么去选择,此之谓无为之教。就像一道水渠引水下来,前面有一个分岔,圣人没有直接去堵住岔道,而是在它经过的道上关键地方的培上一点点土让它自然产生一个偏向从而流入正道。圣人所做的在旁人看来都是一些莫名其妙而又微不足道以致无关痛痒的事情,直到一个分岔口的出现,才会体现出圣人所为已经为水流做出了选择。人们不知,只道顺其自然而已。圣人教之在道之未分也。

圣人之为,易其道,而以道成之,非以改之,故无为。万物生长是依道而生,没有道理去强行改易。当其道不足成时,则补其不足,去其有余。在不违逆大道的情况下,多去少补,减损以正,以至成。或补大道以成小道。自然之道,人皆有之人皆不有,是故不居而不去也。自然事物当你占有了,也就受你的影响变得非自然状态了,既然得到了就会失去,如道之未分道之分也。以此为例,圣人不有而不失,是无为也。

道之有分,圣人无为,是为有道而不分也。这一章前面部分说明了道的分化,后半部分说圣人的无为,并以“弗居而不去”为例,说明圣人对于道的分化的认识以及应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 憨山大师著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妙行如涣阅读 35,383评论 6 39
  • 女人真爱过节,很多男人抱怨着。女人会清楚的记得每个节日,中国的西方的情人节,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等。有些女人每个节日...
    川川妈阅读 372评论 0 0
  • 本来想着,这些醉酒后的糗事就不要讲了,但又觉得保守秘密还挺累,就算王大摄影师把群名改成了“打死也不能说”,还是说说...
    少一盏阅读 490评论 0 0
  • 10.26:读《传习录》—格物致知(一)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
    跳樑小丑阅读 1,18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