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DISC精进的第六天,大C式的精进。
不是不要随便给人贴标签吗?坚决制止贴负面、限制性的标签,可是如果贴个标签能更好的帮助身边朋友的成长与发展,你要不要贴呢?
01
事实上,我们很容易用“贴标签”来判断一个人。
F66两天面授课中,我们组是狐狸尼克组。在《疯狂动物城》里,狐狸尼克从小希望成为童子军,却被草食动物贴上了“奸诈狡猾”的标签,被集体排挤、歧视,连一向中立、温和的大象也拒绝为他提供服务。
来说说个人吧,我在生活与工作,不善交际,不肯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
经常会遇到一个这样的现象:为了减少个人意见的“破坏性”,总是会让别人先说,最后被逼说两句时,观点又经常直接而直击重点,这往往给先说的人又带来一丝难堪。不知道身处C区的朋友,有没有同感呢?
这时就会有人给我也打上一个标签:深露不露,不真诚。内心一万点伤害,给海峰老师的金句“懂比爱更重要”点一万个赞。
02
其实,我们热衷于贴标签,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1,节省认知资源:
人天生就分类的倾向,而贴标签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将人和事归类,这是我们认识世界、进行社会交往最便捷的手段,如男人和女人;好人和坏人;忠臣和奸臣。
另一方面,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通过这个捷径和特定规则来了解他人,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等资源。尤其在这个交际日益广泛和频繁的今天,贴标签能够降低认知成本。
2,获得确定感和可控感:
人需要确定与可控,虽然标签未必全面与客观,但能够帮助我们进行交往方式的确定,对于交际过程更加有可控,并由此获得安全感。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也是源于此的,对人有了第一印象,我们才会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及应对方式。
03
为什么我们不提倡贴标签呢?
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提出“归因谬误”:我们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到他的性格,却忽视了具体情况。
我做院长的时候,曾有人反馈:员工内部传,李院长比较好色。去调查了一下让人结果啼笑皆非,起因是:我很快速的答应了一个长相较好员工请假的请求,而对一个长相普通员工谈了很久才同意。事实是什么呢?长相较好的员工来请假时,我比较忙着急出去办事;而长相普通的员工来时,我恰巧比较闲而已。
人们对整体情况的判断通常是建立在某个专注点上的,因此只能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但是容易将这个部分视为世界的全部,并对此深信不疑。
04
那为什么又提提倡贴个DISC标签呢?
我非常喜欢给自己贴上“大C”的标签,一是它让我找到了自我,就是过去很多经历与行为综合原因,就像给自己号了一次脉;二呢,就是它同时给了我向D、I、S转化的可能。
详细来说一下:
1、DISC标签能更大范围的解读自己:
在DISC中,无论哪种类型,都可以在更大范围上,如:科学测评、基本特质、相处原则等,几乎可以一次性把对自己有完整而透彻的解读。
这不同于随便意义上的标签,不可以因果互推,不可以更换场景。用DISC给朋友、自己做一个全身的透视,这个标(结)签(果)更容易获得认同。只有认同,才可能有变化的力量。
2,DISC的标签带来更大的变化空间:
传统的随便性标签,过于关注点,导致无法没有变化的空间。如上面的“好色”,怎么变?首先自己不认同,然后就是依然会遇到有事或无事,心情好坏等不同的场景。
DISC强调性格是可以变的,强调每个都有DISC四种类型,只是比例不同等等,一个标签背后是更加宽广的可变空间。
3,DISC标签更容易被人接受:
DISC强调,没有优缺点,只有特点。大C是我的一个特点而已。
传统的标签都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要么歧视,要么调侃,要么误解,显然不被接受,如:老好人、窝囊废、不求上进、马屁精、墙头草、狐狸精等等。
有DISC的方式,给他一个标签,给他一片可变的空间。
这就是比爱更好的“懂”。